陈俊武院士说,他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哪年哪月“开始搞创新”。这里面有一个“25度电的故事”。
陈俊武院士在研究工作(资料图片)
搞创新,会上瘾。
陈俊武院士说,他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哪年哪月“开始搞创新”。这里面有一个“25度电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一心想要石油报国的陈俊武做通家人工作,费尽周折只身来到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选择了最艰苦的岗位。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能否借助此力,带动水煤气鼓风机工作。
一不做,二不休。陈俊武找到一本讲述化工原理的专著,加班加点学习与此相关的高速气流理论,进行参数计算,并与工友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试验。
试验很成功!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
这样,停开一台鼓风机,1小时就能省25度电!
当时,全国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厂开了先河。
受此激励,陈俊武的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
几个月后的一天,他在蒸馏车间检查时发现,蒸馏加热炉炉管是单管程布置,气化后流动阻力大,就想到一本俄文版的“加热炉计算”书籍中关于“炉管内油品边加热边气化的计算公式”,产生了把炉管分为两管程、降低压降的想法。
陈俊武把自己的建议向车间提出后,很快被采纳并加以实施,使装置加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20%,受到了工厂的特别嘉奖。
不多时,20多岁的陈俊武成为厂里的知名人物。当时的奖励很特别,有时发半匹布,有时奖个闹钟。陈俊武并不十分在意这些,经常把一时用不上的实物奖品赠给工友,他的获得感在于能从每一次改革创新中找到工作的价值、贡献的快乐。
随后的很多年,陈俊武依然保持着这份专注和热情,一头扎进车间,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上求解,频频拿出提高效率、创造效益的技术革新成果,废寝忘食,乐此不疲。
有一天,陈俊武在检查脱硫槽时滞留时间太长,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出现了头晕恶心症状。同事们劝他休息两天,他不听,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又奔车间而去。
职业生涯70年间,陈俊武矢志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32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4岁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71岁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87岁带队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2岁获授“时代楷模”称号……
每一步前进都很不容易,每一次创新都值得大书特书。在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洛阳日报社团委组织优秀青年代表专程看望了陈俊武院士。当青年们问起那些重大项目创新背后的故事,陈院士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唯独讲到这个“25度电的故事”,眼睛突然明亮许多,声音也变大了。
那是他技术革新的起点。
不忘起点,不改初心,不断创新,这便是陈俊武院士的可贵、可敬之处!(洛阳日记者 孙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