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交警部门结合市区部分拥堵路口整治提升,在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理上可谓新招迭出。
近期,我市交警部门结合市区部分拥堵路口整治提升,在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处理上可谓新招迭出。
先是老城交巡大队推出“以考代罚”模式,参与答题并取得规定分数便能免受处罚;后是长春路交巡大队推出“集赞代罚”模式,在微信朋友圈“曝光”自己且集够20个赞即可免受罚款、执勤处罚。这些“柔性执法”新举措,一亮相便走红网络,后者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客户端,赢得不少点赞。
秉持“处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初衷”的理念,放下身段,放平心态,用更具温情的执法方式代替生硬冰冷的“一罚了之”,从而更好地让违法者认识错误、循规守法,这是“柔性执法”的题中之义。这些年,在人性化执法观念影响下,“柔性执法”渐成趋势,诸如“优驾容错”“罚单变提醒单”等方式遍地开花,不仅给人以新鲜之感,也让人感受到了法律的柔情。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怎样,关乎治理的水平与成效。就拿交通执法来说,交警部门面对轻微交通违法者展露温情一面,一改过去“我处罚、你受罚”的固定模式,采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执法、普法,既明显减少了违法者的抵触情绪,又以良性互动提升了其对公共规则的认同感、参与感。于交通违法者而言,当蕴含在“柔性执法”中的善意扑面而来,其又怎么不会放下戒备之心、变被动受罚为主动参与,又怎能体会不到这背后的良苦用心。
“你懂我面对处罚时的揪心,我懂你‘柔性执法’时的用心”,彼此间多一分理解,就会少一分对立。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共情”,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心情从而理解对方。及时更新治理观念,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把更多温情融入社会治理当中,城市治理就能以“柔性执法”激发社会共情,赢得更多人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起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张庆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