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生,在弥留之际反复交代把唯一能用的眼角膜捐献给病人。循此采访,她的感人事迹像一串珍珠一样被牵了出来……这名好医生,就是洛阳市中心医院的王晓阳。
王晓阳做介入手术(资料图片)
一名医生,在弥留之际反复交代把唯一能用的眼角膜捐献给病人。循此采访,她的感人事迹像一串珍珠一样被牵了出来……这名好医生,就是洛阳市中心医院的王晓阳。
她的感人事迹被《洛阳日报》深入挖掘和连续报道,报道内容随后被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载,众多网友、读者被王晓阳的精神感动,表示要向王晓阳学习,把她的精神传承下去。
王晓阳签署角膜移植协议(资料图片)
挖掘王晓阳感人事迹
2016年10月1日,弥留之际的王晓阳要来纸笔,颤颤巍巍地写下“眼睛捐献已办好”。次日,王晓阳离开人世。当月6日和8日,她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给两位患者。
王晓阳从医27年,生前是该院内科系主任、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她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治愈无数患者;在2015年9月突患恶疾后,她积极面对,病情稍有好转就重回岗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牵挂着病人,临终遗愿是捐出唯一能用的器官——眼角膜,拼尽心力贡献最后一份光热。
她的事迹感人至深,引起了《洛阳日报》编辑部的高度重视。报社派出梁新全、陈曦、高峰组成的王晓阳报道组进行采访,报道组沿着她生前的生活脉络,深入病房、门诊,历时数周,连续采访王晓阳的家人、同事和病患,掌握大量的材料,为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总是被“她是一个大好人”“她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这样朴实的话语包围着,被她把患者当亲人、竭尽全力地去救治每位患者的事迹感动着,被她对同事贴心的帮助感染着。采访中,记者数次流泪。
报道组经过反复琢磨,决定从仁心、匠心、初心、爱心四个方面多维度报道其先进事迹,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从不同角度来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人物。报道组写出了《初心,托起生命的希望》《仁心王晓阳》《匠心王晓阳》《初心王晓阳》《爱心王晓阳》5篇稿件。报纸先后于2016年12月12日、12月15日、12月19日、12月21日、12月22日刊发这5篇稿件,并配发“记者感言”。整组报道写作严谨,系列报道深度挖掘王晓阳的事迹,细节生动感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仁心匠心初心爱心”震撼心灵
2016年12月,中共洛阳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向王晓阳同志学习的决定。市文明委追授王晓阳同志“洛阳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7年5月26日,王晓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洛龙区会议中心启动。自此,为期近半个月的巡回报告会启幕。为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她学习,市委在各县(市)共举行9场王晓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王晓阳用“仁心、匠心、初心、爱心”,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品格和价值,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了把这“四心”说透,报告团成员由王晓阳多年的同事组成,身边人讲身边典型,身边人讲身边感动。
9场报告会掌声多、泪点多。一次次动情讲述,让王晓阳的事迹和精神深入听众心间,掌声一次次响起,泪水一次次流下,心灵一次次震撼。
记者全程跟随报告团,记录下报告会上动人的一幕幕。《洛阳日报》刊发了《报告会上“泪点”多》《报告会上的“掌声”》《报告会上的“笔记”》《身边人的讲述,打动更多的人》等稿件。
随着报告会一系列报道的推进,全市掀起学习王晓阳的热潮。
王晓阳精神长留河洛大地
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力量是震撼。王晓阳走了,她走的是身躯,她的品行、她的形象、她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河洛大地。
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内科系党支部会定期举行党支部会议,学习领会最新精神。这也是王晓阳生前任内科系党支部书记时形成的习惯。如今,这个习惯仍在延续。
小说《心术》中写道: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治病救人;第二重是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想患者所想、虑患者所虑;第三重是进入患者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王晓阳用榜样的力量,示范着医生的三重境界。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发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庆笑春说,每当想起王主任都会流泪,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她的伟大在于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她也将像王主任那样,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满腔热情,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守护好百姓健康。(洛阳日报记者 高峰 通讯员 路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