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16年8月26日,《洛阳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首个获批地铁的城市,洛阳将进入“地铁时代”。
我市地铁1号线首台“牡丹1号”盾构机组件在史家湾站吊装下井 记者 鲁博 摄
“我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16年8月26日,《洛阳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首个获批地铁的城市,洛阳将进入“地铁时代”。
消息传来,“举市瞩目”,倍感振奋。承载洛阳市民多年的地铁梦,正在向我们驶来。
地铁一期工程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也是《洛阳日报》的重要宣传报道新闻选题。在对洛阳地铁建设的报道中,《洛阳日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百姓视角、便民利民”的报道宗旨来展开。
1 地铁建设关注度高 对新闻报道要求也高
轨道交通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审视洛阳市市情、厚植发展优势、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市各界尤为关注。
地铁规划获批时,本报及时联系市发改委,待拿到获得国务院批复的《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后,第一时间向市民群众刊发消息。该消息结合批复内容,详细介绍了地铁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10.88亿元,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共设站34座,长约41.3公里,并对详细站点等首次进行权威披露,突出了党报的权威性。
2 地铁建设备受瞩目 记录“成长”责无旁贷
项目获批后,市轨道交通公司成立、地铁1号线可研获批、1号线史家湾站试验段开工、1号线全线动工、1号线首台盾构掘进、2号线全面启动……每一个地铁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洛阳日报》都第一时间跟进。
据统计,2016年8月以来,《洛阳日报》已经累计刊发《地铁一号线年底前将开工:凸显特色牡丹元素》《地铁1号线、2号线试验段月底开工目前交通疏解、苗木迁改等工作正在推进,地铁龙门站试验段建设将同步改造高铁落客匝道》《洛阳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计划2021年年底建成试运营,将为我市发展带来许多机遇》等涉及地铁建设的各类新闻稿件86篇,对项目规划、设计、征迁、建设、便民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跟进报道。正如市轨道交通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言,“《洛阳日报》及时跟进,是记述洛阳地铁重大节点、工程进度的重要文献记录”。
3 地铁建设牵涉面广,引导舆论责任重大
建设地铁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但地铁建设牵涉众多,征迁、管线苗木迁改、交通疏解等前期工作任务繁重,也很容易引发舆情热点和群众质疑。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必须有文化、建地铁必须为群众!”市委书记李亚在地铁1号线史家湾站调研时强调,要细化便民工程的设计,使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参与地铁建设,营造全社会支持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按照这一思路,本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参与地铁规划与建设的指挥、施工人员,到施工现场切身体会地铁施工的艰辛与不易。先后刊发《我市地铁1号线征迁、管线苗木迁改、交通疏解工作全面启动,继续践行古城路“修路先保通”的理念——建地铁,便民是“第一信号”》《探秘地铁2号线勘察施工钻机挖出地下40米深岩芯,将进行土壤分析后确定施工方案》等一批答疑解惑性的稿件,把党委政府的努力不打折扣讲给群众,把潜在的社会负面舆情化解掉,继而争取到群众对地铁建设的理解、拥护与支持,展示了《洛阳日报》的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和成效。
4 地铁建设前所未有,也是一座新闻“富矿”
修建地铁,是我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的重大引领性项目。对广大市民来说,所有关于地铁建设的进展都具有吸引力。为让每篇稿件都生动、鲜活起来,就必须让人活跃在字里行间,报道必须有故事、有情节。
在地铁施工期间,本报记者积极践行“走转改”,“挖地三尺”找细节,通过《“洞中天地大,施工日月长”。我市地铁施工中“钻地神器”盾构机是如何工作的?请听——“牡丹一号”的自述》《安全标准化试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地铁试验段的“标准化”实践》等鲜活、生动的稿件,向读者展示地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令人难忘。
地铁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远不止交通本身。
如今,地铁,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之一,也是综合展示城市形象的显著符号。一年多来,《洛阳日报》紧盯每一个重要节点,综合运用消息、通讯等体裁,通过文图结合等形式,全景展示和记录洛阳地铁“成长”的每一个步伐,赢得了读者的认同,彰显了党报的新闻品牌。(洛阳日报记者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