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还田
窦宪是窦皇后的哥哥,也是窦氏外戚的代表人物。
窦皇后除掉宋贵人和梁贵人后,专宠后宫。窦氏一族鸡犬升天,窦宪更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为汉章帝身边的红人。
这兄妹俩都不是省油的灯,一朝权力在手,便想弄出大动静来。这不,窦宪横行朝野,连阴氏、马氏等外戚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欺负到了沁水公主的头上。
沁水公主是汉明帝刘庄的女儿,名叫刘致。她有一处田园名沁园,位置和环境都不错,结果被窦宪看上了。窦宪想买沁园,总得跟公主商量吧?可他懒得费事,直接带着钱就去了:“我就出这个价,你愿不愿意都得卖!”
公主何等尊贵,却也畏惧窦宪的权势,不敢跟他计较。就这样,沁园被窦宪以低价强行买走了。
一天,汉章帝刘炟外出,看到了沁园。他问跟在身边的窦宪:“这是谁家的田园?”窦宪支支吾吾不肯明说。刘炟觉得不对劲儿,弄清原委后勃然大怒:“你胆子也太大了,公主的田园都敢强夺,对百姓怎么样可想而知?!我告诉你,别以为自己有多重要,国家分分钟都能丢弃你,就跟丢弃一只腐臭的老鼠一样!”
窦宪吓坏了,窦皇后也急忙谢罪,为哥哥求情。刘炟命窦宪将田园还给沁水公主,从此不再对其委以重任。后来人们熟知的词牌名“沁园春”,就是由此而来的。
窦宪看风头不对,老实了一段时间。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旦没了皇帝的约束,他啥事都敢干,甚至“一言不合就杀人”。
汉明帝在位期间,窦宪的父亲窦勋获罪,死在洛阳狱中,当时是韩纡(yū)审理此案的,窦宪对他一直怀恨在心。窦氏得势后,韩纡已经去世,窦宪就派人刺杀了他的儿子,将其首级拿到窦勋的坟头祭奠。
太后临朝
公元88年,34岁的汉章帝刘炟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继位,就是汉和帝,窦皇后则“升格”为皇太后。
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10岁的刘肇还是个孩子,显然无法亲政,那么,窦太后临朝称制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从此,幼帝登基,外戚擅权,成为东汉王朝一个难以摆脱的梦魇。
再说当下,窦太后心机虽深,却没多少执政经验,只能依靠窦氏外戚。她让哥哥窦宪辅政,掌管朝廷机密,对外发布诏命,弟弟窦笃、窦景等也身居要职。很快,窦氏一族便控制了朝廷内外。
大权在握的窦宪仍不安分,很快又制造了一起命案,将都乡侯刘畅杀死在洛阳。
刘畅是宗室子弟,与窦宪并无过节。窦宪之所以要置刘畅于死地,只是因为窦太后喜欢刘畅,召见刘畅的次数多了些。
当时,汉章帝刘炟驾崩,刘畅来京吊丧。他长得一表人才,被年轻守寡的窦太后看上了。窦太后多次召见刘畅,让窦宪心里很不舒服,他担心刘畅得宠,会分掉自己手中的权力。于是,一向胆大妄为的他派出刺客,在刘畅的住处将其杀死,并嫁祸于刘畅的弟弟刘刚。
窦太后得知刘畅被杀,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案。经过一番周折,真相大白:刘刚是被冤枉的,真正的幕后凶手是窦宪。
辛辛苦苦查了半天,竟是这个结果,朝野一片哗然。窦太后陷入两难境地,恨不得亲手扇哥哥两记耳光。怎么办?不杀窦宪无以服众,可真杀了他,会大大削弱扶风窦氏的力量。思前想后,窦太后决定先将窦宪关在宫中,再图良策。
当时,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并请朝廷出兵讨伐北匈奴。窦宪怕死罪难逃,忙趁机请求北伐匈奴,戴罪立功,窦太后同意了。
北伐立功
公元88年十月,窦宪被朝廷任命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戴罪北伐。
此举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因为北匈奴地处漠北,自身危机重重,对汉王朝威胁不大。从长远来看,让匈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可能对汉王朝更为有利。朝中大臣据理力争,甚至指责窦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也未能阻止窦太后派窦宪出兵。
对窦宪来说,这是他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是一个翻身的机会,他牢牢抓住了。
第二年,在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南)一带,窦宪大军与北匈奴主力相遇,在交战中大获全胜。朝廷拜他为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在之后的两年中,他继续清剿北匈奴残部,迫使北匈奴单于率数万部众远遁西域,从此“不知所终”。
汉朝抗击匈奴的胜利,至此达到顶峰。窦宪的威名传遍大漠南北,他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勒功,并令班固作铭,然后回到洛阳。
杀死刘畅的事已无人再提起,他成功地恢复了声望,并将朝廷大权重新握在手中。窦太后封窦宪为冠军侯,食邑二万户,并将弟弟窦笃、窦景等同时封侯。窦宪坚辞不受,率军去镇守凉州了。
毫无疑问,北伐匈奴是窦宪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也为扶风窦氏捞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说到它的真正意义,则是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当时,因为北匈奴远遁,北方草原出现权力真空,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了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族的高压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地,成为后来“五胡乱华”的根源。
远遁的北匈奴向西迁徙,更是将世界的另一端搅得天翻地覆。按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匈奴人一路向西进军,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古罗马帝国的覆灭——对一心只想戴罪立功的窦宪来说,这是他始料不及的。(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