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城向西北约20公里,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通向盐镇乡沙沟村14组。地方不大,红砖青瓦之间,31户人家祖辈居住于此。这些天,村子里有了不少变化。
|
李冠仁正在喂牛喝水 |
|
宜阳县城向西北约20公里,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通向盐镇乡沙沟村14组。地方不大,红砖青瓦之间,31户人家祖辈居住于此。这些天,村子里有了不少变化。
先是在贫困户李冠仁家门口的空地上,呼呼啦啦,仿佛一夜间冒出一群牛,白的、黄的都有,一头头扑闪着大眼睛。紧接着,村头设计面积500平方米的牛舍建造进展顺利,一天一个样。现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深井也开挖了……
时隔多年,缘于该组6户贫困户的养牛脱贫计划,小村再次响起了“奋蹄声”。
说时隔多年,是因为沙沟村14组有养牛的传统。可这些年,村里不见了“牛影”。不是大家不愿养,而是没办法。七八年前,村里唯一的河断了流,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
去年11月,张增辉到沙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最初在制订扶贫计划时,大家想了好多项目,但始终统一不了意见。“我也不知道干啥,一辈子种地放牛,你们说我能干啥?”有人干脆这么说。
一句牢骚话,反倒让张增辉有了灵感:既然有养牛基础,那就养牛吧。
对于张增辉的提议,贫困户李海森第一个表示赞同。李海森曾经在外做过生意,两年前因一场大病返贫,赋闲在家。另外5户贫困户也觉得养牛可行……就这样,6家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合作社联合养牛。
为啥要凑到一起养?李海森有自己的想法:联合养殖,轮流管理,省工省力,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空闲时间大伙儿还能搞点儿其他营生。
项目有了,可缺水、缺资金,怎么办?难题并未让项目“夭折”。在该县水利局支持下,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很快落地,加上村里的帮衬,6户人家联合申请小额贷款,买来4头母牛、3头公牛。
要搞规模化养殖,还要建牛舍,可20多万元的投资,6家人说啥也拿不出来。看着大伙儿脱贫干劲足,村里帮忙筹集一部分资金,他们自己再借一部分,县畜牧局帮忙选址,牛舍就这样开建了。为省钱,大家想尽了法子,牛槽的建设本来要花不少钱,他们50块钱一根买来几根粗水泥管子,从中间锯成两半,就是两排牛槽。牛舍还没盖好,6家人就轮着看牛,轮到谁,谁就卷着席子到牛边上住一晚,闲了就到工地上添把手。
“经营好了,牛生牛,牛生钱,迟早能赚回来。”李海森乐和地说,有3头母牛刚买回来没几天,就顺利产下了小牛犊。牛犊还不大会走,刚歪歪扭扭地站起来,他便赶紧拿着水桶去喂水,比什么都宝贝。“一个牛犊就是2000块钱,能不宝贝吗?”围观村民笑着说。
这几天,机井也动工了。“一天就打了20多米深,咱这地方150米就能出水。”沙沟村村委会主任李冠彬表示,等井挖好了,吃水、养牛两不愁。
眼瞅着一切都走上了正轨,李海森说:“穷是没办法,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但现在政府给咱搭起了台子,咱咋能不好好干?争取这两年努力一把,早点把这穷帽子摘了!”(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 苏楠 特约通讯员 宋会杰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