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多月的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圆满落幕,很多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经贸、演艺、体育、会展活动轮番登场,给我市带来了更多人气和财气。
为期一个多月的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圆满落幕,很多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经贸、演艺、体育、会展活动轮番登场,给我市带来了更多人气和财气。
一方面,外地游客领略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景象。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217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6%和16.69%。
另一方面,洛阳市民也共享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会。在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策划的11项主体活动和23项专项活动,涵盖赏花文化、旅游体育、经贸会展等多个领域,让市民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务实办会,务求实效。
本届牡丹文化节,务实仍然是最大的亮点。各部门提早策划,科学组织安排,展示了务实作风,把牡丹文化节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
务实更加突出节俭
连续几年,节俭办会的会风成为牡丹文化节的新常态。对此,洛阳市民由衷点赞。
今年,节俭依然是牡丹文化节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开幕式演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没有高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时长60分钟的大型原创情景舞台剧《丝路·花开》精彩呈现。作为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其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冠名,更加注重节俭、务实和惠民,赢得了好评。
经贸活动是牡丹文化节的重头戏。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各项经贸活动也打出“节俭务实牌”:紧紧围绕经贸交流主题,特色鲜明;对来洛参加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客商,不再举办欢迎宴会,更加突出洽谈和对接;会场布置更加简朴,主会场外一律不摆放欢迎气球、拱门、彩带和条幅……
如何既符合节俭务实的办会宗旨,又体现出隆重、精彩?
如何从制度上确保花好每一分钱,“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如何务求实效,把牡丹文化节打造成彰显城市精神、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节俭办会不是“抠门”,而是不多花一分冤枉钱。
当节俭办会、务实办会在洛阳成为一种新常态,绽放城市的节俭之美,城市才能变得更有品位。
务实更加突出创新
已举办了33届的牡丹文化节要想出新出彩,就要在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运作机制上寻求创新。
如何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让牡丹文化节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内涵、更有创意?
如何在压缩经费、精简人力的前提下,提升办会质量?
如何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和节会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节会融资渠道?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绿色办会是一种创新。
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当天,我市两家企业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碳减排信用额度,抵消开幕式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牡丹文化节开幕式首次实现“零排放”。
市场化运作是创新。
丝绸之路嘉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投资1.5亿元,是我市首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大型牡丹文化项目,通过洛阳及丝路沿线城市非遗的展示、体验,以及洛阳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展示,为游客带来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享受。
“互联网+”是创新。
今年牡丹文化节,市智慧旅游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景区与旅游、交通、公安等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资源的有效对接和适时调度,确保了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不拼资金、不拼场面,以内容和创意办好节会,充分考验了洛阳这座城市的智慧,也彰显了古都洛阳的吸引力。
务实更加突出惠民
牡丹文化节已真正成为洛阳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4月3日启动的“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在主会场周王城广场上举行专场演出31场、百姓舞台演出27场,涉及歌舞、戏曲、杂技等方面;参与表演7000余人次,其中90%以上为我市各行各业的群众,每场演出吸引观众近万名。
文化部推荐优秀剧目洛阳展演月活动,在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共邀请全国8个演出团队,上演10个精品剧目,包括国家京剧院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黄梅戏《红楼梦》等。
此外,还有“牡丹花开幸福来”万人公益交友大会、河洛文化民俗庙会、国际风车节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得到了市民认可。
文化惠民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得到了文化方面的享受,而政策惠民也让更多市民享受到赏花优惠。
在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的失业人员、低保人员、五保户人员、市级及市级以上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等群体可免费赏花,洛阳市户籍居民及洛阳市常住人口可到部分牡丹观赏园享受优惠票价。
市区部分道路实行单双号限行,最大限度地方便通行;在牡丹观赏园和景区附近设立多个临时停车场,方便赏花游玩……诸多惠民措施,赢得了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交口称赞。
简约而不简单,精练而不失精彩。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将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节俭、越来越惠民、越来越出彩。(记者 李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