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穿越之门”,听松涛阵阵,尚未参拜大佛,已入“皇家园林”。今后,您来到龙门石窟景区,会看到这里多了一座大石门,大石门后面还“藏着”一片青翠的树林,而这些只是龙门正在建设的西北服务区的一角。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从龙门石窟管委会了解到,西北服务区的设计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大师。在她设计的这些旖旎建筑的背后,还有一串串故事。
“穿越之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在龙门石窟景区的大石门前见到,这座位于龙门商业街以南、龙门博物馆以东、伊西渠以西、龙门桥以北的三拱石门,是一座仿唐风格的建筑,整体用青石建成,造型古朴典雅。
现场的一位设计师介绍,这座大石门建在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是一座新唐风建筑,参照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因为若把龙门石窟比成一个完整的乐章,那么大石门及其后面的绿化景观都属于序曲,游客前来游玩时,如何将他们之前看到的城市景观与即将看到的龙门石窟进行较好地过渡与衔接,是设计师设计时考虑的主要内容。
因此,可将这座大石门看做“穿越之门”,进门后便让人“穿越”到盛唐。
值得注意的是,大石门虽然已经建成,但目前只能暂时作为通道供游人通行。预计到下半年,这里将作为龙门石窟景区的新检票口。到那时,大家就可以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了。
先游“皇家园林”,再看卢舍那大佛
大石门后有一条宽10米,长250多米的青石大道,走在这里举目四望,满眼皆翠。
龙门石窟管委会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大石门到讲解中心的这片区域是一块大草坪,一眼就能望到头,夏天游客走在这里很晒,也不利于水土保持;如今,这里变成了“皇家园林”,仅树木就有40多种约1500棵,主要品种既有油松、国槐、银杏等大型乔木,又有紫叶小檗、迎春、紫丁香等灌木,还有贴地生长的花草等,不但高低错落有致,而且颜色丰富。
“皇家园林”中掩映几块大石,其中一块石头上用繁体写着“听松”二字。该负责人介绍,“听松”二字的“听”摘自《大字阴符经》,“松”摘自《伊阙佛龛碑》。这两个字的原作者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他就长眠在偃师市府店镇,与洛阳渊源极深,这两个字也与石窟文化一脉相承。
“听着松涛声,把尘世的污浊之气荡涤一空,凝神静气去礼佛,岂不美哉?”这名负责人说。
每棵树,皆含大师深意
《洛阳晚报》记者了解到,大石门、南广场园林及正在建设的整个西北服务区,设计者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大师。作为中国建筑泰斗梁思成的女弟子,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她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等都是业内大名鼎鼎的建筑,也是不少人必去的旅游景点。
2011年,龙门石窟管委会邀请她设计这一工程,当时已75岁高龄的张锦秋大师多次从西安来到龙门,实地勘查并提出建设思路。仅目前呈现在咱们面前的这片区域,就蕴含着她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
“洛阳不是牡丹花城吗?这里好像没有种牡丹啊。”对此,昨日在现场的一名设计师说,众所周知,洛阳牡丹甲天下,但张锦秋大师在设计时有意避开了两大元素——牡丹和石刻。
这里之所以不用牡丹元素,是因为洛阳“满城尽是牡丹花”,而在龙门石窟,唯一的主角是这些历经千年的石刻,尤其是那尊享誉中外的卢舍那大佛,游客在参拜大佛前,肃穆苍郁的松树更符合其庄严神圣的心情。龙门石窟的雕像艺术已是石刻的巅峰,在这个景区的门户区域内,任何石刻都是班门弄斧,所以大家最可能想到的这两大元素,反而被张锦秋大师否定了。
为重现盛唐时期的“皇家园林”,这里的树木都是从全国挑选出来的,每棵的大小、造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每棵树的位置、与相邻树木的距离,都要与当初的设计精确吻合。
此外,曾在去年冬天进行大规模清淤的伊河,今春蓄水后碧波荡漾。景区一工作人员说,在这里工作多年,今年的伊河水似乎比往年都要清澈。
未来,随着沿河码头、曲浮桥等项目的逐步完成,龙门石窟景区西北服务区将成龙门大道南端重要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