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洛阳县令不断平抑盐价,盐价长期保持平稳和公平。民国时期,洛阳盐价逐渐上涨,而且由于日军的侵略,一度出现盐荒。
1、知县关注洛阳盐价
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供应和价格历来引人关注。清《河南通志》记载,开封府、归德府(在今商丘市)原来销售芦盐,后来改销潞盐,由于潞盐味苦,老百姓拒买,激起民变。朝廷下令重新销售芦盐,才平息事端。
对洛阳人来说,久食潞盐,习以为常。但盐政无小事,清代洛阳历任知县都亲自过问盐政。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洛阳县志》是当时的洛阳知县龚崧林编写的,该书第三卷详细记载了洛阳盐政,并附录了他写的《查议盐价》。文中说,康熙年间,洛阳食盐价格是每斤15文铜钱;雍正年间,洛阳知县伍公下令,每斤降为13文铜钱。
龚崧林上任后,盐商要求加价,民众要求降价。他经过调查后,详细计算了从运城,经茅津渡、会兴镇到洛阳运盐的各项成本,认为现行卖价公匀。他规定,洛阳县盐价,“每斤十三文铜钱,永为定制”。
龚崧林制定的盐价,每斤为13文,当时可买0.8斤小米。洛阳盐价在光绪年间开始上涨,到清朝灭亡时每斤20多文。
2、近代铁路与洛阳盐市
1915年,洛潼铁路的洛阳到观音堂段通车,后来又通至陕州,潞盐改为火车运输,洛阳盐市从老城盐店口转移至洛阳火车站(今洛阳东站)。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路军阀不断对食盐加税,盐价一路走高。1935年《新安县志·盐政》记载,当年新安盐价是“每斤九百文,其与光绪末年每斤钱二十文比较,增加数十倍。生活维艰,于此益信”。1935年的900文,可买22.5斤小米。据1935年《河南通志》载,洛阳有盐号46家。
1937年抗战爆发,次年日军占领山西运城,潞盐不再入豫。而且日本人占领了沿海各大盐场,并占领了平汉线,炸毁了汴洛铁路,芦盐也无法入洛,洛阳陷入盐荒。当时洛阳为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河南省会也迁于此,城市人口有50余万,食盐成为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盐荒,河南省政府组织从青海进盐,先将盐用驼队运至兰州,再用驼队运到宝鸡。当时陇海铁路已通至宝鸡,从宝鸡再用火车将盐运至潼关。由于潼关至观音堂的铁路被日军炸坏,一直未能修通。因此,要将食盐从潼关卸车,用马队运至观音堂,再装火车运至洛阳。
食盐的另一个来源,是从沦陷区走私芦盐,但数量有限。由于政府强制干预,盐价虽然一路走高,但是粮食价格更高,盐价的涨幅低于粮价。1942年年底,洛阳盐价是每斤9.25元(法币),可买小米0.6斤。
洛阳沦陷后,日伪对食盐实行专卖,强制取消了当时的14家盐号,建立了大昌盐号、益昌盐号、同义货栈3家食盐专卖店,销售芦盐,价格为每斤650元伪币。大多数洛阳人买不起盐,有的人竟淡食一年有余。
3、从盐店走出的文学家
已故文学家李準,1928年出生于洛阳县麻屯镇(今属孟津县),青少年时期在洛阳读书,并在豫兴盐号当过学徒。
李準为什么在盐店当学徒呢?因为他家在麻屯镇开有盐店。他的夫人董清是麻屯镇董家村人,晚年写有《老家旧事》一书。该书说,李準的父亲李俊人,在麻屯镇开杂货店,这也是该镇唯一的盐店。1944年李準从洛阳城回麻屯镇经营这家商店,直到1949年。
由于李準是从盐店走出的文学家,因此对当时的盐店和盐业运输是很熟悉的。他在《黄河东流去》的《寻母口》《闹盐行》写到,近来由于这里(寻母口)成为黄泛区通往洛阳大道的渡口……这里成为东西货物的走私转运站。每天有大批的烟叶、棉花、粮食、香油等货物从西岸运过来,转向开封、徐州一带。从上海、徐州运过来的布匹、颜料、袜子、毛巾以及食盐和毒品,也都由这里运过河,转销洛阳、西安。
当时陇海铁路被切断,豫西、陕南一带吃的海盐,全靠人背转运。男人们怕在路上被抓兵抓夫,就由妇女们去背盐。黄泛区的各个集镇码头上都开有盐行、盐栈……寻母口有十几家盐行,门口都像旅店那样挂一个四方白纸糊的灯笼,上边写着字号。
4、老洛阳最后的大盐商
民国初年,洛阳人石昆在洛阳、运城、闻喜县、洪洞县、西安,开办银号和盐号。1938年,日军攻占晋南,石昆商团在山西的商号被日军吞没。
石昆的侄子石卫臣,幼随石昆当学徒。1939年随叔叔回洛阳,开办豫兴盐号等商号,李準就在该盐号当学徒。抗战初期,石卫臣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豫兴盐号成为八路军地下交通站。洛阳沦陷后,石卫臣到达豫西抗日根据地,克服重重困难,为根据地军民运送食盐等物资。
抗战结束后,豫兴盐号在马市街重新开业。在此基础上,石卫臣又创办了豫兴银号。1950年,国家对盐业实行专营,豫兴盐号等洛阳47家私营盐号被取缔。食盐专营后,洛阳食用芦盐,食盐长期供应紧张,一度实行凭票凭本的计划供应。
豫兴银号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后,石卫臣在国营商业部门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1年,中共洛阳市委为石卫臣平反昭雪。当年秋天,盐店口街出现了一家小酒馆。此后,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这个小酒馆与一位学者促膝长谈。这位学者就是洛阳历史学家、史志编纂委员会副编审石建厚。1986年,石卫臣在洛阳去世。由他口述、石建厚整理的《石卫臣口述资料》成为研究老洛阳历史的重要文献。
石卫臣去世10年后,笔者结束游学回洛,在石建厚的办公室里,拜读了《石卫臣口述资料》。当时,平顶山市叶县井盐矿被发现并开始大规模开采,洛阳逐步改食叶县井盐。《石卫臣口述资料》记载了他的预言,豫盐必大行于天下!(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