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个核桃”生产线 |
|
产业集聚区名片:
漯河市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23.72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3.6平方公里,进驻食品企业116个,其中休闲食品企业62个。2012年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其中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5亿元,跻身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行列,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基地”。
“这是国内最大的蛋白饮料企业——华冠养元。”
“这是国内最大的法式小面包生产企业——盼盼食品。”
“这是国内最大的糖果生产企业——雅客食品。”
“这是国内膨化食品标准制定者、果冻行业‘老大’——亲亲食品。”
“这是中国凉茶行业领军企业——王老吉。” …………
采访车缓慢行驶在临颍县产业集聚区临颍大道上,从讲解员徐静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行业最大”“全国第一”“临颍最快”等字眼。
曾经,地上无山、地下无矿的临颍县,有的只是一马平川的农田。而今,这里已然创造了全国食品行业“五个第一”:休闲食品日产2600多吨,全国第一;烘焙类产品日产1000多吨,全国第一;果冻类产品日产500多吨,全国第一;糖果类产品日产400多吨,全国第一;膨化食品日产500多吨,全国第一。
不断刷新的“临颍速度”更是让人震撼:从开工到投产,投资2.6亿元的联泰食品用了10个月,投资5亿元的亲亲食品和投资1.5亿元的巧巧食品用了9个月,投资3亿元的盼盼食品二期用了6个月,投资1.5亿元的“六个核桃”蛋白饮料仅仅用了5个月。
从一个平原传统农业县,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名牌集聚的“全国休闲食品之都”,临颍仅用了4年。
一位客商的三个“想不到”
“临颍速度”靠什么?亲商、富商、安商。
谈起招商引资,《漯河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梁晓峰为我们“回放”了去年1月漯河市工业经济大会上,“六个核桃”漯河生产基地——河南华冠养元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凌云发言时的场景。
王凌云用三个“想不到”道出了临颍的亲商、富商、安商。
想不到临颍的投资环境会这么好。
王凌云说,在临颍投资,企业真正体验到了保姆式服务。临颍县专门组建一个班子、明确一个部门,从落地办手续开始,全程为企业服务。企业想到的,政府去做了;企业没想到的,政府也做好了。
想不到项目建设的速度会这么快。
从破土动工到生产出合格产品,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创造了同行业国内建厂投产的最快速度!王凌云说,这一切,要归功于当地政府部门在土地、政策、招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想不到企业发展形势会这么好。
初到临颍投资,企业本来仅考虑建设1条生产线,待看准形势再做后期打算。王凌云坦言,出乎意料的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让企业投资迅速从5000万元追加到1.5亿元,“六个核桃”罐装生产线从1条扩大到4条。为了配套“六个核桃”罐装生产线,公司还引进了4条意大利制罐生产线,成立了临颍嘉美印铁制罐有限公司。
王凌云的三个“想不到”和企业创造的行业速度,得益于临颍“三个零”服务承诺。如今,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已成为临颍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环境的缩影,这也让临颍成为食品大佬闽商集中转移的投资目的地。
招商引资“三板斧”
一个个大项目相继落地,“临颍速度”不断被自己刷新,靠的是独具特色的招商引资“三板斧”——
“签约一个项目、落地一个项目、服务一家企业、联系一个乡镇”是临颍县县级干部的承诺;“帽子招商——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是临颍县招商引资的魄力;“飞地经济”和“税收分成”则是临颍县跳出常规谋发展的新思维。
该县把四大班子整合成一套班子,全部集结到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主战场,县级干部带头,人人分包项目、人人服务企业。每年每个乡镇必须有一个项目落地,如果招商成果为零,帽子就要落地。
不干事的没市场,干实事的有位置。4年间,仅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线,临颍县就先后提拔重用了3名县级干部、27名正科级干部、96名副科级干部,临颍15个乡镇先后把36个亿元项目引进集聚区。
乡镇招来的企业却要进驻产业集聚区,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此,临颍县创造性地采用“飞地经济”和“税收分成”模式。
所谓“飞地经济”和“税收分成”,是指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模式。如此一来,作为招商主体的乡镇依然可以享受招商引资带来的好处。
现今,临颍各级干部逢人必谈招商引资、遇会先讲招商引资、有机会就外出洽谈项目,人人都是招商主体。该县还达成“不是食品行业及其关联产业的不要,不是亿元项目的不要,不是名企名牌的不要”的“三个不要”择商选资共识。
短短4年,临颍县硬是建成了一个名企云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链条完整的休闲食品产业基地。目前,集聚区内各类食品企业达116个,涵盖烘焙、膨化、果冻果脯等八大类1000多个品种,印有“临颍制造”的“六个核桃”、雅客糖果、亲亲果冻等休闲食品俏销大江南北。
服务发展“三破解”
临颍发展一路领先,难道没有遭遇发展难题?当然有,特别是用地指标紧张、建设资金短缺、用工紧张等瓶颈,临颍一度存在。
搭建平台巧借力,用地不再难。
目前,集聚区5554亩用地中,省、市配套的仅有710亩。集聚区负责人介绍,抓住全省首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机遇,临颍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结合,实行“指标先有后用、建筑先拆后建、耕地先补后占”政策,保证占补平衡,周转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全力支撑项目落地。4年间,临颍已累计复垦7421亩,支持项目用地5000余亩。
“四轮驱动”齐发力,建设不差钱。
为破解融资瓶颈,临颍县坚持壮大融资平台、做强担保平台、用好社会资金、搞好银政合作“四轮驱动”。在此基础上,采用BT、BOT、TOT等方式,巧借社会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区内建成“五横十三纵”150公里18条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等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政校企牵手对接,用工有保证。
面对各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短缺难题,临颍县从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之初,就推进实施政校企合作工程,把产业集聚区变成学校的实训基地,先后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大中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培养技术工人2000多名。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开展“产业集聚区万人行”和“临颍工资赶广东、务工种田顾家庭”主题活动,吸引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
临颍:“速度”跑出的“标兵”
中原经济区大潮汹涌,区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各地拼的是招商引资,比的是投资环境。招商则进,不招则退;招小商小发展,招大商大发展。
然而,现今招商引资绝非易事,往往是“十网打鱼九网空”,投入的精力与产出的成果有时不成比例。与客商从相识到相知,招一个项目从洽谈到落户,都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硬着头皮,磨破嘴皮,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谈,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临颍县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招商引资工作理念新、办法多、招数实、推进快、效果好。
“三不要”——不是食品行业及其关联产业的不要,不是亿元项目的不要,不是名企名牌的不要,明确了择商选资方向;“三板斧”——四个一工程、帽子招商、飞地经济,打通了招商引资路径;“三破解”——破解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三个零”——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定下了服务企业基调……如今,“临颍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亲亲、盼盼、喜盈盈、雅客、巧巧等重点企业纷纷追加投资,已形成第二轮扎堆投资热潮。
数字会说话。得益于集聚区的发展,临颍县城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充至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4万增加至24万,农业龙头企业从26个发展到4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4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21元……
临颍,一个农业县城靠着自我加压的干劲、逆向思维的巧劲,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快”,成为“标兵”。作为振兴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洛阳依然要用实干不断负重奋进,用巧干实现弯道超车。
(记者 赵志伟 白云飞 戚帅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