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城隍庙,俗称“府城隍庙”,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至今,沿其中轴线仍有南门、山门、戏楼、石亭、威灵殿等建筑保留,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河南府城隍庙,俗称“府城隍庙”,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至今,沿其中轴线仍有南门、山门、戏楼、石亭、威灵殿等建筑保留,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已不详
“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为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筑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护城河。那时,大家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庇佑,于是“城”和“隍”就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将“城隍”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其为惩恶扬善、保国护邦之神。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城隍庙为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时的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来各郡县都开始祭城隍,宋代以后,祭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元天历年间(公元1328—公元1330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和城隍夫人。明代时,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制度,并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称其他的为“府、州城隍”或“县城隍”。
河南府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的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这说明在此以前已有河南府城隍庙。
威灵公前祈平安
威灵殿是河南府城隍庙内的主体建筑,其内供奉着威灵公。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原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有判官、速报二神塑像。古时,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爷出巡的习俗,百姓请出威灵公木雕像抬着在城内巡游,祈求城隍爷保佑一方平安、一城百姓安居乐业。
威灵殿殿顶覆盖着琉璃瓦,正脊上塑有鸟、兽、花等图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其四角脊沿上各塑着一个人像,俗称“走尽人”。据史料记载,这四个人像分别为韩信、庞涓、周瑜、罗成四将。传说这几人虽为古代名将,但因为人奸诈狡猾,上天要惩罚他们,就让他们跪在檐角,受着“上不着天下不挨地,走投无路”之处罚。
我市于1992年对威灵殿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在此设立市文物交流中心。
多栋建筑仍留存
据河南府城隍庙内现存的碑刻记载,明末以及清代,河南府城隍庙曾经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完整。
1927年,冯玉祥军驻扎洛阳时,将河南府城隍庙辟为中山公园。1930年,河南府城隍庙被用作河洛中学校舍。
1959年,相关部门修筑中州路时,河南府城隍庙被冲开一分为二。如今,其南院被洛阳市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其北院大部分被洛阳市第六中学占用。
如今,在洛阳市第三十中学校园内,我们还能看到河南府城隍庙的南门和门两侧的石兽与石鼓、拱形山门以及一座戏楼。此外,在今文物复制品公司院内,还有一座六角石柱亭,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对六角石柱亭进行修复,1999年又重修西厢房。
据老城区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河南府城隍庙内的戏楼,是人们祭拜城隍时举行仪式的地方,在“游城隍”的日子里,百姓也常通过唱大戏的方式祈福。如今,戏楼虽已破旧,但透过楼壁青石块间的缝隙,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百姓云集在此祈福观戏的热闹场面。
(记者 鲁博 通讯员 孙海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