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苑遗址上修建的西苑公园。
核心提示
西苑桥、西苑路、西苑公园……对于“西苑”这个词,洛阳人并不陌生。而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洛阳就有了西苑。北起邙山,南至龙门,西至新安、宜阳境内,这片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是被称作西苑的皇家园林。
目前,我市隋唐大运河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和申遗工作正在积极进行。近日,我们和有关专家一起,在隋唐大运河遗址旁寻找这座皇家园林的影子。
一座西苑抵上5个吉利区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众多臣子陪同下,隋炀帝杨广登邙山远眺而发感慨:“洛阳依山傍水,藏风聚气,龙门应天阙,洛河像河汉,皇居之地,舍此其谁?”
公元605年3月,隋炀帝派人在洛阳城西建周长达37公里的新城。同年5月,在上百万人昼夜不停修建隋朝宫城的同时,西苑开始兴建。
市文史学家赵跟喜说,西苑因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隋西苑也称会通苑,“周长二百九十里一百三十八步”。专家据此推断出西苑的范围大约在今洛阳西部和西南部,北起邙山,南至龙门,西至新安、宜阳境内,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5个吉利区大小。
西苑建成后,苑内花草树木遍地,飞禽走兽成群,谷水、洛水横穿其中。苑中林木可做薪柴,产出的各种食物可满足皇城中的生活需要。苑内常年有军队驻守,帝王带领王公贵族在此狩猎。然而,这片规模宏大的园林对于老百姓而言却是禁地。
苑内美景宛若仙境
西苑是什么样子?史料记载,西苑的东边有翠光湖,西边有金明湖,南边有迎阳湖,北边有洁水湖,中间有广明湖。湖中积土为山,山上建有华丽的宫殿。而最为壮观的,是西苑东南部的积翠池。该池深数丈,方圆十余里,湖中建有三山。
西苑北部有龙鳞渠,临渠依次建有风格各异的十六宫院。十六院每院自成一体,院中还设有一屯,有专人负责管理果蔬、家畜之事。
每年秋季,隋炀帝或带臣子,或带家人入苑游玩,即兴吟诗。传说隋炀帝在一次夜游西苑时突发奇想,让随从捕捉萤火虫,之后又下令将这些萤火虫放归山林。萤火虫四处飞舞,把山林点缀得如梦如幻,隋炀帝自己也被这奇异的情景深深吸引,大为赞叹。
唐初,西苑改名为芳华苑。武则天时,洛阳改称神都,西苑又更名为神都苑。虽然面积和隋朝相比有所缩小,但风光不减当年。
宋元以后,随着洛阳的衰落,这座皇家园林也随之败落。以人工湖为中心,湖中建山和宫院的建筑模式,使西苑呈现出“苑中园”的建筑特色,它也因此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地位很高,对后世影响很深。至今,仍有学者认为西苑因建筑模式堪称皇家园林的鼻祖。
西苑成就了洛阳牡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苑成就了洛阳牡丹。隋炀帝开西苑,“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其中就有易州进贡的牡丹。隋炀帝在洛阳开西苑植牡丹,虽是为了自己享乐,却从此开启了我国观赏牡丹栽培史,为牡丹的发展做了一件好事。
关于牡丹还有个故事。隋炀帝的宠妃在西苑观赏牡丹时说:“牡丹虽贵为花中之王,可惜楼高花低,看不清楚。”这句随口说出的话让隋炀帝较起真来,他随即让花师栽种12株和楼台一样高的牡丹,否则花师性命难保。最终,一个叫齐鲁恒的花师,在椿树上成功嫁接牡丹,使牡丹与楼台齐高的幻想变成现实。隋代以后,西苑成了洛阳种植牡丹最多的地方。至武周时,神都苑内同样大量种植牡丹。宋代,西苑西北隅的董家花园盛行栽种牡丹,解放后建成的牡丹苗圃和牡丹基因库也在这里,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牡丹园的所在地。
现在,相关部门在西苑遗址上兴建了西苑公园。园内有池、山,翠林环绕,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记者 马毓鋆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