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为当今第25大姓,自古颇有建树:文臣武将众多,历史名人列队。
我市韩姓人士中,多有自称韩愈后代者。韩愈是唐朝大文学家,老家离洛阳不远,就在北边的孟州。偃师市大口乡韩村,保存有《韩文公家谱》,上面说:元末战乱时,韩愈第13代孙韩厚带儿子韩云,从河阳(今孟州)西武章村迁到大口乡韩村定居,如今已传到第44代,有200多户1000多人。
洛阳韩姓多,各县(市)、区都有聚居地,其中偃师市有15000多人。韩姓起源有四:第一,黄帝的后裔。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后被贬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子孙姓韩,这支韩姓已有4000年历史。
第二,由封地而得姓。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名韩万,称“韩武子”,其三世孙韩厥正式姓韩,由此传递,为韩氏。
第三,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后来韩国被灭,国人以韩为姓。
第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搞姓氏改革,鲜卑族中有个有趣的姓氏,叫“出大汗氏”(由于汉史作者译音不同,又称“步大汗氏”、“步汗氏”等),因“韩”与“汗”同音,就改姓韩了。另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改为韩姓的。
韩姓最早活动在今陕西、山西一带,商末周初进入河南、河北,汉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在河南,尤其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南阳发展,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五胡乱华时,中原韩姓大举南迁。到唐代,韩姓出人头地,出了四位宰相,还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到宋代,中原韩姓再次迁往江、浙、闽、粤。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韩姓很兴旺。
韩姓最著名的郡望,第一是颍川郡,治所在阳翟;第二是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南阳市)。 提起“郡望”,有读者不知其义,今天介绍一下:“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历代为官,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构成氏族文化,广为社会认同。如弘农杨氏、太原王氏、颍川韩氏等,都很著名。
韩姓堂号中,“泣杖堂”很感人。汉朝的韩伯愈至孝,一次他犯了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韩伯愈“哇”地一下哭了,对母亲说:“娘!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欢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就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古人至孝,竟至如此,叫人感喟。用这样的堂号来教育氏族子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韩姓历代文官武将很多: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信,汉初名将,智勇兼备,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留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韩遂,东汉末年割据凉州的枭雄。韩当,三国东吴名将,熟悉水战,勇猛过人,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韩擒虎,隋朝名将。韩瑗、韩弘、韩休、韩滉,这四人均为唐朝宰相,其中韩滉还是著名画家。韩愈,唐朝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韩湘子,原名韩湘,韩愈的侄孙,传说其放荡不羁,只好饮酒,学道成仙,成为道教八仙之一,故事很多,多有夸大虚饰成分。韩偓,唐代诗人,十岁能诗,李商隐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韩熙载,五代南唐中书侍郎,顾闳中因他而画《韩熙载夜宴图》,成传世名画。韩琦,北宋名臣、名将,与范仲淹共御西夏军队,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世忠,南宋大将,与岳飞同为抗金民族英雄,大战金兀术,激战黄天荡,令金兵闻之胆寒。韩侂冑,南宋大臣,韩琦的子孙,他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获罪。韩山童,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复榘,原为冯玉祥部将,后脱冯附蒋,曾任山东省主席,不战而弃山东,被蒋处决于开封。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