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一生起伏很大,这与他的性格有关。韩愈有双重人格,当正统儒家思想与自身需求发生矛盾时,他为人处事判若两人——有时为民请命高擎人格,有时为了官职放下人格。他的命运频起波澜,但无论怎样,韩愈不务虚,是个干实事儿的官。
上篇说到,韩愈被贬为阳山令,从长安赶往广东。
按照唐律,远贬之官,须立即启程离京。这天,长安东城门外,早早来了些为韩愈送行的人,其中除了韩门子弟外,还有柳宗元、刘禹锡和王叔文。
一般读史人,每每看到文豪被贬,都会大骂当权者昏聩,不过,在我看来,文豪被贬之地,往往比较偏僻,文化落后,混沌未开,他们的到来,等于搬来了三尺讲坛,这对偏远地区的文化普及,是很有好处的。
牺牲我一个,传道千万家——不知韩愈当时有无这样的思想认识。
阳山出政绩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岁末,韩愈冒着严寒,赶往阳山。
遥遥三千多里路,当他到达阳山时,已是次年三月了。
虽已到了春天,偏僻的阳山县却还是一片荒芜景象。百姓生活几近原始,刀耕火种,生计艰难。韩愈到阳山街上看了看,竟没找到一家店铺,这里几乎没有贸易;再看阳山县衙,仅有瓦屋三间,连如今山区里的村委会都比不上!韩愈不禁长叹一声:“阳山乃天下之穷处也!”
面对贫穷落后的局面,韩愈没有消沉。他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他来到田间地头,解决百姓困难。他发现此地的耕作方式,与中原大不相同,农人挥动着笨重的锄头,开垦着松软的沙地,很吃力,效率低。
都什么年代了?咋还这样整啊!韩愈一边感叹,一边画了图,让铁匠照着图样,打造了一把宽刃的翻沙农具。农人们使用后,都说翻地快,重量轻,用起来不累人,挺好。
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奔走相告,说阳山来了个好官,同时,大家纷纷打造这种工具,快速推广。一时间,炉火熊熊,铁匠铺生意也被激活了。
韩愈还发现,这里不但经济落后,饮食也不科学——老百姓一日三餐,都是将农作物的根茎煮了吃,这样既不利消化,又容易患肠胃病。韩愈就把中原人的饮食方式介绍给当地人,大家很乐意接受,从而改变了落后的饮食习惯。
百姓们感激韩愈,非常拥戴他。韩愈初到时,水土有些不服,这可急坏了阳山人民,人们几乎把偏方全拿来了,纷纷为韩愈抓药治病。《新唐书·韩愈列传》记载,由于韩愈“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韩愈还在阳山传播中原文化,在牧民山创办了书院,公务之余亲自任教。书院有个学生很聪颖,但读起书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为培养这个人才,韩愈带他去连江钓鱼,讲解读书的方法。后来,此人考中进士,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为了纪念韩愈,便在他钓鱼育人的地方筑起亭台,取名“钓鱼台”。
由于韩愈的到来,阳山曾一度改名为韩邑,湟川改名为韩水,牧民山改名为贤令山。一直到今天,这里还有望韩桥、望韩门、尊韩堂等,铭记韩愈的政绩与德行。一直到清代,还有人写诗怀念他:
阳山终不穷!天下知韩公。
至今贤令山,何人继高风?
京城遭诋毁
韩愈在阳山只生活了一年多,但却跨了三个年头。在这里,老百姓拥护他,他心情很愉快,但有一样总是让他不爽,就是水土不服,所以他想调走。
古代被贬的官员,都期待一类非常滑稽的机遇,这便是老皇驾崩,新皇帝上台,必然大赦天下 ,被贬的官员便可得到赦免。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了,李诵即位,是为顺宗。二月,顺宗便开始大赦天下,韩愈捞到了一次机会。
过去交通不便,那边皇帝死了几个月,这边还不知道。赦书由驿路传递,日行五百里,从长安到阳山,路途遥远,须经商洛,到湖北,过湘江,再经湘南粤北,才能送达阳山。所以,当韩愈见到大赦令时,已是三月中旬了。
然而,大赦令不等于新任命,韩愈还得等待新的任命。
朝廷让他北上郴州,在那里等待任命。此时正逢汛期,江水湍急,一路走来,多有阻滞,所以行程很慢。在此期间,韩愈不断得到消息——好朋友柳宗元、刘禹锡都被重新起用了,而且官还不小。
原来,在顺宗李诵还是太子时,王叔文便巴结太子,百般讨好他,韩愈当时看不起王叔文,但柳宗元、刘禹锡却不以为然,照样和王叔文交朋友。如今,顺宗即位,王叔文执大权,柳宗元、刘禹锡自然会被重用,但却没韩愈的份儿。
但顺宗没福气,上台不久便因痛风病不能言语。次年,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大赦天下,韩愈又逮住了一次机会,移官江陵,担任法曹参军,掌管刑狱。但参军职位很低,动辄得咎,常受主司责骂。韩愈心情苦闷,满腹牢骚,常常喝酒解闷,发出“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的感叹。
世事无常形,人生如转蓬。就在韩愈自恨还不如一个渔夫时,一道圣旨下来,他被调回了长安,任了国子监博士!时为元和元年。
再次入朝为官,他的朋友孟郊、张籍等人都来看他,大家异常高兴,举酒为他洗尘。
韩愈的兴致格外好,作诗道:
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为此座上客,及余各能文……
韩愈不愧为文坛盟主、文章巨公,提起笔,写得快,文思如流水,落笔惊鬼神。韩愈回归,激活了京城一池春水,文坛活跃起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的朋友、弟子纷至沓来,环绕在他周围,一时间热闹非常,形成了一个文人社团。
这很快引来了非议。
有人举报韩愈勾结朋党,游宴无度,追名逐利;有人举报这些文人聚会,臧否人物,妄议朝政;有人举报韩愈性直傲慢,口无遮拦,想说就说,骂谁是谁,文坛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一盆盆污水哗啦啦泼过来。韩愈见了,知道有人嫉妒,故意设局陷害,此时若要辩解,必将越描越黑。他是个痛快人,索性写了报告,自请调离京城——他对朋友们说:“小人让我生气,我让小人无趣,惹不起,躲得起,不见他们就是了,到洛阳教书去!”
公元807年,也就是元和二年的夏末,韩愈回到了洛阳。
洛阳惹僧尼
韩愈回到东都,以国子监博士的身份分司洛阳。
还好,他不会感到寂寞,因为那个孟郊,就像他的影子一样,也来洛阳上班了。两位老朋友,一对官宦人,重聚东都城,心中挺高兴。
还有李贺、张籍等青年才俊,也都环绕在韩愈周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六月,韩愈改任都官员外郎分司洛阳兼任祠部,权力更大了。
都官员外郎一职,主掌刑法政令,祠部则主管僧道,但期间有个情况,就是宪宗上台后,不让祠部主管寺庙了,而让宦官代管。这些宦官奸邪,怂恿部分僧道胡作非为,把寺庙道观搞得乌烟瘴气,民众意见很大。
唐代僧道甚众,加上宦官们的支持,便形成一股势力。韩愈认识到,此界风气不好,便会影响社会风气。但大家都不敢出来矫正,他却不信这个邪。
韩愈是个犟脾气,出手特别猛,他写文章批评僧道说,这些人不耕不织,属于“坐食阶级”;他还写了一首诗,开篇便诘问:“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然后又批评寺庙建筑奢靡浪费:“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然后又说:“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他要动手整治了!
韩愈担任的职务正管此事,所以他很有底气——韩愈根据法律典文,将洛阳寺庙的管理权重新收归祠部,接着大刀阔斧,整治此界风气。
当时,洛阳有个永慈寺,僧田颇多。这天,有个姓王的农民来向韩愈告状,说永慈寺霸占了他的耕田,还打死了自己的儿子。韩愈马上传唤永慈寺住持:“王家告你们霸占了他的田地,又打死了人家的儿子,你要如实招来!”那住持并不害怕,仰脸答道:“那块田地,本是我寺僧田,姓王的前来强要,胡搅蛮缠,双方打斗起来,一方死了,这很自然……”。
“大胆!竟敢狡辩!”韩愈大喝一声,不让他说了,传原告上堂,拿出地契,往大堂上一放,并不多问,只让那和尚也拿出地契来。和尚哪里会有?于是,韩愈就将其收监了。那住持不服,大呼道:“你竟敢抓我!可知我是皇宫里的行走僧!”韩愈道:“就算你是天庭里的和尚,只要违反了大唐律,我也敢抓你!”当下不由分说,将和尚收监。接着,又诛杀了好几个不良僧道,一时间,洛阳寺庙道观安静下来,门风也转变许多。
这样,韩愈就得罪了宦官,宦官们恨得咬牙切齿。当时的东都留守是郑馀庆,是韩愈的顶头上司,宦官们纷纷向郑告状,说韩愈滥用职权,破坏宗教政策,请他速给韩愈治罪。
郑馀庆是荥阳人,生活简朴,胆子很小,他不敢得罪宦官,也不想得罪名人。他揣摩了一下,或许当今皇上也反感僧尼,有点怂恿韩愈的意思?所以他不能治罪韩愈;再者,韩愈办案,没有落下把柄,怎好治罪?
但他心里好生气恼,韩愈这厮来洛阳不到两年,就给我惹了这么多麻烦!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想调走韩愈,不料韩愈这次有了政治经验,预感到风浪将至,先自写了一张病假条,回家养病去了。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夏,韩愈被召回京城,任职方员外郎。次年二月,复任国子监博士,照样在官场上混。但接下来,他的人生起伏更大——一场平复叛军的功业和一篇《论佛骨表》的奇文,给他送来了好运也带来了厄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的人生历程,从此进入了高潮期……(记者 孙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