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孟津平乐镇平乐村回来了两个“右派学生”——郭泰安和郭丙均,俩人都是洛阳师范的学生,都是学美术的,都“犯了错误”。
两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儿,回到村里并不安分,因为他们能写写画画,在村里算得上能人了,所以总有一些人爱围着他俩转。于是郭泰安和郭丙均商量,咱俩就教他们画画吧。因为郭丙均家里地方相对大一点儿,学习绘画的地点就放在了郭丙均的家里,时间是每星期六的晚上。到了1962年,郭丙均头上的“右派学生”帽子被摘了,他又回到了洛阳师范,教画画一事就由郭泰安一人承担了。
那时,经常去学画画的有郭聚良、郭肖伟、郭建中等人。他们不仅跟着郭泰安学画,有时还外出学习。郭聚良回忆说,记得有一年,当时的洛阳地区举办了一个绘画学习班,他们村一下子去了七八个人,管报名的人嫌平乐村的人太多,郭聚良就偷偷给那人塞了个刚出锅不久的热油馍,他们几个人才顺利报上了名。
郭泰安领着这群人做的第一件令人注目的事情,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郭泰安领着大家在大队部的院内搞了个“收租院”泥塑,吸引了附近公社和邻县的人前来参观。郭泰安领着大家又趁机画毛主席像,参观者大都在走的时候捎上一套,大队便有了一些收入。干部们一高兴,就让他们专门画毛主席像、宣传画,不用下地劳动,每天记全工分。这可把这些人高兴坏了,画画的劲头更大。
村里的墙上,家里的门上,能画的地方都画完了,平乐人画毛主席像也出了名,外地人便来请。因为是要出去画毛主席像,生产队也不敢不批准,后来他们和生产队达成了协议,出去一天一个人给队里交1元钱,队里给一个人记10个工分。于是,只要一到农闲,他们就外出画画。就这样,他们画着画着就出了名,名声甚至传到了省外。
郭肖伟回忆说,那时他们到一个地方,一画能画上几十天。一次他和郭泰安去山西运城,先给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老拳师画了幅肖像,很合老拳师的意,老拳师就介绍他们给一个单位画毛主席像,这一画还画出名了,请他们画毛主席像的排起了队,一下子就在那里画了两个多月。后来,到了农闲他俩就外出,沿着陇海线向西,一直画到了兰州。外出画画,除了给生产队交30元钱,还能剩下不少,工分也不耽误挣,这种好事怎能不让村民们眼热?于是,更多的人围在了他们周围,纷纷拿起了画笔。平乐村后来能出那么多的农民画师,被称为牡丹画专业村,其骨干队伍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画毛主席像培养起来的。■记者 戚帅华 杨海彤 通讯员 赵京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