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本报报道了公安机关在治爆缉枪专项行动中,收缴旧炮弹1000余枚,将于近期集中销毁。
9日,记者联系承担废旧炮弹销毁任务的洛阳钢厂武装部,得知其中有70枚未爆炸的航空弹。
这些航空弹为何没有爆炸?
作为国家指定的武器销毁单位,洛阳钢厂武装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旧炮弹,专业术语称为“旧杂式”炮弹。未爆炸的炮弹,一般是当年藏匿、被后人发现的。航空弹没有爆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飞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受地面防空炮火、天气条件影响,未能轰炸既定目标,返航时带弹着陆十分危险,被迫将炸弹胡乱投下。当这些炸弹落在淤泥、虚土、麦秸堆时,没有达到撞击强度,所以未能爆炸,就留在了地下或杂物中。
二是任何炸弹都有一定的“哑弹”比例,造成这些航空炸弹当时没有被引爆。从70枚未爆炸航空弹这一数字,可以想见当年投下的航空炸弹之多。
这些炸弹是从哪里来的?
公安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这些航空弹多数是10多年来,9县(市)特别是近郊的农民在伊、洛河河滩和山坡等地挖沙、取土时发现的,也有是在建筑工地“出土”的,还有废品堆里找到的。
洛阳钢厂武装部负责人说,10多年来,我市在近郊及9县(市)发现了未爆航空炸弹70枚。经核查,这些航空弹绝大部分是侵华日军抗战时期轰炸洛阳时遗留下来的;少数是盟军轰炸占领洛阳的日军时丢下的;也有极少数是解放战争时的航空弹。
岁月久远,这些航空弹上的标示已经模糊不清,然而,结合有关史料,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日寇当年留下的侵略罪证。
据有关史料记载,1937年11月至1944年5月,日寇共动用战机469架轰炸洛阳,投弹635枚,炸毁房屋1600多间,死亡520多人,牲畜众多,大批市民无家可归。
其中,较为惨烈的轰炸事件有:
1939年1月25日,日机18架连续轰炸洛阳;9月21日,32架日机轰炸洛阳,投弹150多枚;10月15日,30架日机在洛阳附近投弹47枚,当年挖出未爆炸弹6枚;1940年2月27日,108架日机空袭洛阳,警报晨起暮解,青年宫被炸,死亡43人,东华街几乎家家挂白,哭声震天。
1944年5月4日至25日,在洛阳保卫战中,日机平均每天出动战机20多架,将洛阳城郊一些村庄变成废墟。专家推测,在这场轰炸中,日机受地面炮火限制,一些炸弹丢在河滩。
有关专家说,需要说明的是,在抗战洛阳陷落前,苏军、美军参加了洛阳空战,但参战飞机是战斗机,主要任务是驱逐日军护航飞机,洛阳上空没有我方轰炸机。洛阳被日军占领后,因为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盟军没有对市区及近郊进行轰炸。
查阅有关史料,1944年夏季,美、日空军在偃师顾县白云岭上空激战,一架日机被击落,飞行员跳伞,被当地农民打死;
8月,美、日空军在偃师邙岭上空激战,一架美机不幸被击落,农民救护飞行员;1945年4月7日,盟军4架飞机在宜阳韩城轰炸日军驻地。
专家说,这些未爆航空炸弹把安全隐患埋在了河洛大地,销毁这些航空弹也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事隔60多年,日寇当年对洛阳人民造成的伤害,至今难以消除。(本报记者 王继辉 通讯员 马少龙)
编辑:马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