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考察队走马观花看了德里市容。
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或者“山冈”、“流沙”。德里由新德里和老德里两部分组成。老德里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1400年。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取名德里。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老城以南兴建新德里。从1931年起,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为首都。
老德里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是一座里程碑,展示着印度的现代文明。
老德里给我的感觉首先是人口众多。12日下午,我们从老德里城郊路过。房屋是低矮杂乱的平房,夹杂着简陋的棚屋、破烂的帐篷。一个大集贸市场,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公路上还有呼朋唤友的人群往里涌动。那场面比蚂蚁搬家还壮观,似乎天下的人全会集到这里,让我这个人口大国里人口大省出来的游客看得目瞪口呆。
13日游老德里,仍然看到处处是人。路边摊贩连成串,卖什么的都有,商品品种丰富如农村集会。路上车辆挤成团(如图),汽车、马车、手推车、三轮车,各得其乐,并驾齐驱。不见绿地不见空地,城市全被旧房、杂货和车辆填塞。
老德里想来是没有城管人员,占道搭棚屋的随处可见,就那么见缝插针,盖得也不讲究,龇牙咧嘴,东倒西歪。
人多垃圾多,路边这儿一溜那儿一堆;再加上施工挖沟铺路的土堆、材料堆,微风吹起灰尘在空中飘呀飘。
空间紧张,厕所盖得便简陋,齐腰高一堵墙,下边还透着空隙,只能挡住人体中部,下边上边随你瞟吧。有些公厕更“简易”,干脆就着临街房子、土崖挖进去一步宽一人多高,砌一溜小便池,连面对道路的墙都省了。你想瞟你就瞟去吧,反正好多男人就站在大道边上,背着身子从容小便。
看来公厕严重欠缺。可是,男性好说,女性咋办?
街上的乞丐是一景,都是妇女和儿童,见到旅游车就拥上来,捏搓着仨指头尖跟你比划,指指身后更瘦弱的妇女和儿童,再指指嘴,表示要讨的是养家糊口的钱。当地导游说,印度的教育收费极低,可这些乞丐却不让子女上学,就这么一代一代讨下去。
佛陀当年贵为王子,自身享有荣华富贵,因怜悯苍生,苦苦修行,创立佛教。但佛陀当年不忍见的,在家乡依然如故。
新德里则是焕然一新,规整有序的道路,处处绿树草坪、鲜花盛开,处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楼房虽然不高,但适宜人居住,保存了历史古城的特色,让人喜欢。
导游指着新德里路旁的房屋介绍,这白色的房屋是政治家们的住房,黄色的是公务员们的住房,别墅是企业家们的……我忽然想到从瓦嘎口岸进入印度时,见一些太太小姐穿得富贵华丽,迈着从容的步子,身后是头顶行李的仆人。这是种姓时代和殖民地时期常见的场面。现在,这种等级和贫富的差距依然巨大。
但愿新老德里早日变成一样的亮美,公民脸上绽开一样的笑颜。
本报记者寇兴耀14日晨于印度首都新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