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鸡娃”牛人,前面说过孟母、窦燕山,今天来说苏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即苏洵,他发奋读书后带动儿子苏轼、苏辙一并成才,成为史上大名鼎鼎的“三苏”。实际上,苏轼、苏辙成才更离不开母亲程夫人的言传身教。就连苏洵大器晚成,也是多亏程夫人的勉励与支持。
《三字经》里的“鸡娃”牛人,前面说过孟母、窦燕山,今天来说苏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即苏洵,他发奋读书后带动儿子苏轼、苏辙一并成才,成为史上大名鼎鼎的“三苏”。实际上,苏轼、苏辙成才更离不开母亲程夫人的言传身教。就连苏洵大器晚成,也是多亏程夫人的勉励与支持。
苏洵大器晚成而成“父师”
如果弄一个十大噩梦排行榜,背书考试这一类肯定榜上有名。很多人做过这种噩梦,比如苏轼。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音同单)州(在今海南),才到不久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儿时的自己正在玩耍,忽然“父师检责惊走书”!完了,老爸检查作业,作业还没完成,梦中的他“起坐有如挂钩鱼”,惶惶不安。苏轼已是花甲老人,居然还会做这样的梦,可见苏洵当年教育儿子相当严格。
苏洵本人可没受过这种“待遇”,他自己写的:“始予少年时,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备具,终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终日嬉游”没人管?还真没!
苏轼的爷爷苏序有仨儿子,苏澹、苏涣“皆以文学举进士”,唯独小儿子苏洵不爱学习,“年已壮犹不知书”。亲戚邻居都看不下去,怪苏序不管孩子,可他就是“纵而不问”,毫无“鸡娃”的想法,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笑而不答。
现在看来,苏序有大智慧,有的娃打鸡血管用,有的不管用,苏洵应属于后者,得等他自己醒悟。
苏序“轻财好施”,把家中钱财都拿去周济穷人,导致自家“极贫”,多亏他给苏洵安排了一门好亲事,不然苏洵后来带儿子们进京赶考都得愁盘缠。
苏洵19岁时娶了18岁的程氏——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家富有,苏家极贫,程夫人“孝恭勤俭”,族人称贤。正如苏序耐心地等儿子大器晚成,程夫人也耐心地等丈夫浪子回头,幸运的是,他们都等到了这一天!
公元1035年,27岁的苏洵忽然开窍了,他想发奋读书,又担心自己不去赚钱谁来养活一家老小?程夫人马上回应:“我等你这话等很久了!你若有志于此,就把全家人生活的担子交给我吧!”
苏洵从此专心苦读,这才成了苏轼梦中严厉的“父师”。
程夫人言传身教为子启蒙
程夫人说到做到,她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凑本钱做起丝绸生意,没几年就让苏家脱贫致富。
苏洵毫无后顾之忧,“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接连科举落榜后,他改变赛道,又花五六年“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做到“下笔顷刻千言”,成为大儒。
其间,苏轼、苏辙先后出生,苏洵忙着读书,宦游,考科举,程夫人不仅赚钱养家,还致力于儿子们的启蒙教育,“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程夫人爱读书,常告诫儿子们,读书不能只为出名,而要学古人追求正道。苏轼10岁时,程夫人给他读东汉史,读到《范滂(音同乓)传》,小苏轼深受触动,他问母亲:“我长大了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答道:“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
程夫人教子,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有利时机言传身教。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写道,他少年时,书房前的庭院花木丛生,吸引鸟雀筑巢。程夫人嘱咐家人不许捉鸟。数年间,群鸟安心在此繁衍,就连平时难得一见的桐花凤,也竟有四五百只聚集于此,丝毫不怕人。乡亲们觉得奇怪,苏轼认为这不外乎是因为一家人诚心、友善地对待鸟雀。
村野老人说:“鸟将巢筑得离人太远,它们的孩子就有被蛇鼠之类吃掉的忧患;人不杀鸟,鸟就自愿接近人,以避灾患。”少年苏轼意识到,鸟雀平时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更为残暴,忽然就理解了“苛政猛于虎”的含义。
苏轼还有一文《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说他家住在眉山纱縠(音同胡)行时,婢女发现地下埋有一瓮,挖出来或许能发财,程夫人却让人将瓮重新埋好。后来苏轼在外做官,住处有一株古柳,他见雪后古柳下有一块地不积雪,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想挖出来。妻子王弗说:“如果母亲在,必不会挖。”苏轼“愧而止”。他后来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程夫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公元1056年,“三苏”离开眉山,前往东京汴梁(今开封)应试,途经西京洛阳,苏轼写下《一斛珠·洛城春晚》。次年,苏轼、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正当他们沉浸在喜悦中时,却收到程夫人在家病逝的噩耗。10年后,父亲苏洵去世时,兄弟俩哭着拜托司马光为母亲补作墓志铭。回头看苏轼、苏辙的成才路,苏洵的教育自然不可或缺,但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看,童年时期母亲的影响要大得多。司马光在墓志铭中称赞程夫人:“勉夫教子,底于光大。”(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