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贤(公元942年—公元1014年),字师亮,出生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附近),幼时徙居洛阳,是北宋名臣,晚年居住在九皋山,在这里讲学、种花,并礼葬于此。
张齐贤(公元942年—公元1014年),字师亮,出生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附近),幼时徙居洛阳,是北宋名臣,晚年居住在九皋山,在这里讲学、种花,并礼葬于此。
洛阳才子张齐贤
张齐贤,在三岁时遭遇曹州兵变,随父母迁到洛阳。他的父母到太子少师李肃家当花工,主要是种植牡丹。张齐贤自幼就和李肃的孙子们一起读书。他十二岁时,洛阳发生瘟疫,父母皆亡。李肃在九皋山广有田产,就将张齐贤的父母礼葬于九皋山的海角镇(今伊川县酒后镇酒后村),同时把墓周围的近百亩良田赠给了张齐贤。
不久,李肃送张齐贤入洛阳国子监读书。张齐贤志向远大,因敬慕唐初名臣李大亮的为人,取字为师亮。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张齐贤以布衣身份到赵匡胤马前献策,被召到行宫。张齐贤以手画地,逐条陈述十件事,分别是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赵匡胤的意思,但张齐贤坚持十条都是好的。赵匡胤发怒,令武士把他拖了出去。
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对赵光义说:“我到西京,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重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
次年,张齐贤考中进士,授为衡州通判,后任江南转运使,政绩卓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张齐贤自请出任代州知州,在杨业战死、潘美逃跑后的危局下,用计大败辽兵于土磴寨。后两年,他又率军于繁峙、崞县消灭入侵辽兵,保卫了北部边境。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张齐贤拜相,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初致仕,共21年,除两次短期罢相、出任地方官外,皆在朝中掌握军国大政。宋真宗笃信道教,大搞祭天活动时,他多次苦谏,真宗不听,要求致仕回洛阳。
牡丹花开贤相坊
张齐贤为相期间,纠正司法冤案,减轻百姓劳役负担,治理贪污腐败,保持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与繁荣,有贤相之名。因此,海角镇改名为贤相坊。
张齐贤致仕后,回到贤相坊,在这里广种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鞓(tīng)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一曰青州红。故张仆射(齐贤)有第西京贤相坊,自青州以橐(tuó,骆驼)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其色类腰带鞓,谓之鞓红。”意思是,鞓红,其花色深红,如宋代官员的红腰带,原产地是青州,又称青州红。退休的宰相张齐贤派人用骆驼将其种运至洛阳,栽种在自己贤相坊的宅院中,成为洛阳牡丹的一个名品。陆游《栽牡丹》诗曰:“携锄庭下斸(zhǔ)苍苔,墨紫鞓红手自栽。”
在张齐贤的宅院中,还有一个牡丹名品,名曰献来红。《洛阳牡丹记》说:“献来红者,大多叶浅红花。张仆射罢相居洛阳,人有献此花者,因曰献来红。”但献来红的名望不如鞓红。
鞓红移至洛阳后,立即脱颖而出,誉满洛城,为人们所瞩目。自宋至清,鞓红被广泛栽植培育,品种日增。明末时鞓红变异出的重瓣类型,更为人们所喜爱,歌咏鞓红的诗词之作也越来越多,成为牡丹文化一时之奇观。
清代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鞓红在青州消失得无影无踪。近年来,十分怀念鞓红的山东青州人从洛阳等地引回鞓红,并在新建的鞓红牡丹园中种植展示,鞓红在青州故里开始再现一千多年前的喜人风貌。
张齐贤与和乐书院
秦时,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背着大批儒家经典,于海角镇建家庙,塑圣像,教弟子百余人。
张齐贤在孔鲋家庙旧址附近创立和乐书院。张齐贤不仅延师讲学,还亲自授儒学和理学,为伊洛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张齐贤逝世,和乐书院并未停办。因为张齐贤的子孙都是饱学之士,非常重视教育。
张齐贤在和乐书院写了《洛阳缙绅旧闻记》一书,这是研究北宋洛阳历史的重要资料。
张齐贤逝世后,礼葬于和乐书院附近的张氏墓地。张齐贤墓,立有古碑,上书“宋司空张文定公墓神道碑”,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此墓附近出土了《张子元墓志》《张仲绾墓志》《张子立墓志》,张子元等三人都是张齐贤之孙,进士及第。
和乐书院毁于北宋末年的战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13年,才重新为人们所熟知。这年,时任河南省参议的开明乡绅时均膏,在和乐书院旧址创办了和乐学校,并邀请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毕业的高才生来这里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例如,1938年10月,和乐学子时乐濛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后成为著名音乐家,代表作品有《歌唱二郎山》《小河淌水》《花溪水》等。(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