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看到这个字,你想到的第一个读音是什么?
篪,看到这个字,你想到的第一个读音是什么?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上为竹字头,下为虒。虒音同丝,《说文解字》中称,虒为“虎之有角者”,《广韵》中解释:“虒似虎,有角,能行水中。”“虒”看起来确实像老虎头上长了角,角上再加竹字头,就变成了篪。篪音同池,这就跟老虎没关系了。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篪是长在湘水流域山上的一种竹子,名为篪竹。在《诗经·小雅·何人斯》里,篪是一种管乐器,外形像笛子,有八个孔。“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一个吹埙,一个吹篪,音韵和谐,兄弟和睦。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逃至吴国,生活艰苦,无以糊口,于是光着膀子走上街头,“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把肚子当鼓,击腹打拍子,吹篪乞讨,后世行乞便学伍子胥吹篪。
到了北魏,河间王元琛出任秦州刺史。秦州地区诸羌叛乱,元琛奉命征讨,无奈屡战不胜。《洛阳伽蓝记》中说,元琛富得流油,家里养了三百个女歌舞艺人,个个国色天香,其中有一个叫朝云的婢女,“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而《陇上声》是甘肃各族传统乐舞……元琛灵机一动,给朝云派了个艰巨的任务。
元琛让朝云假扮成贫苦老妪,到羌人叛乱的地方吹篪行乞。听见街头响起家乡的曲子,哀婉动人,见是个白发苍苍、瘦削佝偻的老妇人在吹篪,羌人一个个想起了家乡,儿不在家,母亲过得可好?有人流着泪问身边的伙伴:“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咱为啥要离开故土,跑到山谷里为寇?于是纷纷归降。
当地百姓便说:“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