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央视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播出“文化大工程”系列节目第三期——《探源寻根脉》。节目中,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进入王朝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得到重点介绍,揭示了它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日晚,央视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播出“文化大工程”系列节目第三期——《探源寻根脉》。节目中,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进入王朝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得到重点介绍,揭示了它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定其主体年代为距今3800年到3500年前后。自1959年以来,考古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
节目提到,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进入王朝时代,文明的最高程度以二里头遗址的新发现为代表。
这一新发现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介绍,最近几年他们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多条主干道路以及两边的夯土围墙,这意味着二里头遗址当年被划分成了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这种网格式布局模式在二里头文化之前并未出现,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统治模式,这是他们判断二里头遗址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王朝时代的最重要标志。
节目介绍,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的。从距今大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标志着各地区相继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距今5800年至距今2200年这一历史时期,被研究人员划分为两个时代,即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
在古国时代,中华大地“万邦林立”,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遗址、山西省临汾市的陶寺遗址、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分别代表了古国时代不同阶段高度发达的文明实体。
在古国时代最后阶段,随着文明化的进程,中原地区不断吸收各区域先进文明和外来文明因素,比如从西亚传过来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技术等,逐渐形成了发展优势,加上多样化的种植制度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格局。
节目提到,二里头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距今3800年左右,二里头先民继承并创新了古国时代的夯土建筑、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兼收并蓄,广泛吸纳、融合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开创了最早的青铜礼乐文明、以大型牙璋为代表的玉礼制度和多网格中轴线布局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开启了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中国文明的核心在考古学上看得最明显的,实际上是从二里头这个时代开始变成我们看到的一体。”节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负责人之一陈星灿表示,二里头时代,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二里头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