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我市坚持抢抓风口产业机遇,聚焦关键核心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力和引领性的项目。
2021年以来,全市获批省重大专项24项、省重点研发专项50项,争取省财政资金3.6亿元;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揭榜挂帅项目76项,投入财政资金1.77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10个;评选产生洛阳市首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大案例”和制造业十大标志性新产品;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揭牌,辐射带动平顶山、三门峡、焦作、济源;获批3个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家、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89家、绿色工厂50家。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45.4亿元,较2021年增长7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7.87件,较2021年增长34.7%。
着力推动创新人才集聚
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化“1+22”一揽子人才政策,着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成立洛阳市人才集团,探索推广“政录企用”“校录企用”“人才飞地”等引才模式。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推动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新建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6个,新入选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6人,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195名,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7个、青年创新创业人才88名,培育“河洛工匠”370名,技能人才超140万人。
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项目工资、股权期权激励等激励方式。深入实施青年安居保障工程,累计筹建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9543套,用心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我市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多元评价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探索科创金融体制机制,设立全省首只5亿元人才项目基金,创新推出科技“创新券”“科技贷”等金融产品,采取“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企业。截至去年年底,科创引导资金参股设立创投基金3只,投资科技型企业1.35亿元,“科技贷”合作银行10家,授信额度超13亿元。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搭建洛阳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入网可共享仪器设备1641台(套),发布88项中试基地服务内容,推动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精准对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白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