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来临,近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为研学游热门目的地。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这处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热”到“活”的华丽蜕变。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30余节研学课程,涵盖二里头文化、夏朝历史、考古发掘、黄河文化精神及非遗体验等多个领域。”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妙趣横生的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性等方式,尽最大可能拉近参与者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
备受研学团队青睐的“探源最早中国”系列课程,目前内容已达到11节。其中,“跟着小夏去考古”最受欢迎,在遗址公园专门开辟的模拟探方内,孩子们自己动手发掘文物,累并快乐着。此外,大家还可以“跟着小夏去修复”,变身“文物修复师”体验陶器修复。在“夏都诞生记”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使用3D打印模型和贴纸图版沉浸式“修建”夏都。“宫城一日游”则通过夯打黄土、糯米胶、贝壳粉等,让大家体验中国传统的夯土建筑技术。在“绿松石串饰之美”的课堂上,孩子们则可以制作一件独具二里头特色的项链。
“乐享非遗”系列课程同样多彩,12节的内容涵盖“非遗拓印”“皮影戏制作”“手绘团扇”“宫灯制作”“巧手剪纸”等多种非遗技艺。一位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带领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该博物馆还与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合作,推出“寻根最早中国守望文化家园”“探源华夏文明”等思政研学课,以及“华夏第一王都”等研学讲座,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拟同步推出6节数字化研学课程,主题有“天下之中的陶土世界”“鼎鼎大名中华第一鼎”“网格的奥秘”“众星捧月的夏朝奇观”“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从‘中国’到中国”等,预计明年上线。
丰富的研学课程背后,是实力雄厚的研发与导师团队。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研学导师18人,其中包括两名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和该队骨干王丛苗,还有4名考古研究生负责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则由12名专业讲解员全程负责。
据不完全统计,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年均接待研学游客3万余人。截至目前,该博物馆本月的研学课程已全部满额。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博物馆已与多家知名研学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秉承公益优先原则推出多场公益研学活动,惠及众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同时,该博物馆积极加强交流,承办“豫澳青年人文交流活动” “中华文化大乐园——欧洲园”等研学活动,让研学课堂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实习生 宋嘉仪 通讯员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