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转出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转出未来。
着眼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把“转”字摆在重要位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是洛阳发展的根本出路,要求牢固树立“早转早主动,晚转更被动”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扭住关键抓手,在加快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会带来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回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凭借“十大厂矿”奠定的产业基础,率先实现从小农经济到工业经济的第一次重大转型,洛阳经济总量一度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改革开放后,我们又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第二次重大转型,但由于洛阳作为内陆城市,客观上难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机遇,导致传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总量被逐渐赶超,全国位次也大幅下降。今天,我们正经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第三次重大转型,随着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地区间分化态势愈加明显,又一个“十字路口”摆在面前。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谈及转型,市委书记江凌在此次全会上再次意味深长地指出,不同于前两次,一个地方能否跟上第三次重大转型,已不仅是“进与退”“快与慢”的问题,而是“兴与衰”“生与死”的问题。在这一次转型中,洛阳已然后知后觉,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如果再不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将面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严峻局面,在区域竞争中被彻底边缘化。也因此,江凌在会上特别寄语与会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们对此“一定要保持高度警醒”。
时代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更厚爱敢闯敢拼的人。面对第三次重大转型带来的机遇,一些城市已然先发制人、脱颖而出。比如常州,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紧盯前沿技术、培育产业集群,2022年新能源产值超5000亿元,动力电池产销量全国第一,奔向“万亿之城”;比如合肥,将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生态,成就“最大黑马”;比如长沙,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从“制造”转向“智造”,隆起“科创高地”……实践证明,越“转”越“行”!
回眸两年多来,我市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以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为思路牵引,以“四新一装备”风口产业为主攻方向,奋力重塑产业格局、重构城市竞争力。综观今日洛阳,从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火热建设,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签约落地,风口产业集聚成势,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400家,科技创新动能强劲,再到沉浸演艺、剧本娱乐、汉服体验等新文旅业态人财两旺,文旅融合出新出彩……新动能成支柱、新优势成支撑、新质生产力成引领的新发展图景加速形成,助力洛阳跑出转型“加速度”。
转型,不仅是问题形势的倒逼,更应是顺时应势的求变。
当前,我市产业发展依然不足,产业结构总体不优,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力。这就尤须我们切实增强转型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抢占产业新赛道、壮大新质生产力,为转型源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劲!(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