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英雄大禹得到了各部落的一致拥护,在河洛地区建立了夏朝。权力的游戏自此开启。
治水英雄大禹得到了各部落的一致拥护,在河洛地区建立了夏朝。权力的游戏自此开启。
大禹离任时,本打算按照惯例,把王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外姓人”,他的儿子启却不乐意,发动政变把对手挤下台,自己接了老爹的班。夏朝由此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制王朝。
夏后不是皇后
说来有趣,夏朝君主皆称“后”:后启、后太康、后相、后羿……
按今人的理解,“后”应是“皇后”——启是个爷们儿,咋能自称为“后”呢?
《说文解字》有注释:“后者,君也。”夏代的“后”是君主的尊称,比“司”(官吏)高级,夏王就是“夏后”。
后世君主自比“天子”“君王”“皇帝”,“后”才成了“国母”的代称,皇帝的妻子叫“皇后”。
夏朝之所以称为“夏”,也是有缘由的。
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豫州位于“天下之中”(今河南省)。在《尚书》等古籍中,“华”即是“夏”,“华夏”等同于中原。夏朝核心区域在中原,夏氏族部落联盟的图腾象形字就是“夏”,启上台后,定国号为“夏”,并以国为姓称“夏后”,顺理成章。
夏朝的王族本姓姒,亦以国为姓,改称夏后氏。
石头里蹦出个启
启能打破禅让制夺权上位,少不了氏族血亲保驾护航。
启是轩辕黄帝的后裔,他的生母则来自涂山氏部落,这似乎是两个大氏族部落的政治联姻。当时,河洛地区洪水泛滥,相传,大禹和涂山氏新婚数日就离家去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淮南子》记载,大禹为救苍生,化为一头熊,挖山治水。涂山氏怀孕后,挺着大肚子为夫送饭,见丈夫变成了熊,“惭而去”,在嵩山脚下变成了石头。大禹无奈,对着石头大喊:“还我孩儿!”于是石头裂开,蹦出了启。
这个神话传说很有想象空间,在今人看来:丈夫是个“工作狂”,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妻子疲惫、委屈、失望,转身离去,撇下了刚出生的儿子。
或是为了让幼小的儿子有人照应,或是为了缓和与涂山氏部落的关系,禹续娶了自己的小姨子。启是由姨母抚养大的。
嵩山有太室山、少室山两大主峰,山名用以纪念禹的两任妻子。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家室”意为妻子,“太室”是正房,“少室”为偏房。
东汉时期,人们在京都洛阳附近的太室山、少室山修庙立碑,并在庙前的神道两旁建起了石阙楼,这便是存世的“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数年后,登嵩山封禅,曾专程到少室庙祭拜,尊封夏启姨母为“金阙夫人”。
迁都斟鄩换个家
大禹开国时定都阳城。《汲冢古文》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也就是说,至迟在夏后太康在位时,夏都就已迁到了斟鄩。
太康是启的儿子。
欲望的野兽一旦冲出牢笼,权力的斗争便会愈演愈烈。自从启赤裸裸地彰显野心,用暴力打破禅让制,历史就已为夏的迁都埋下伏笔。
《史记》记载,觊觎夏朝后位的部落首领很多。启一上台,宫城内外就开始上演各种权谋之戏。
甘国诸侯王率有扈氏族人造反,启派军与其“大战于甘”,主战场就在洛阳西南郊的甘国故城遗址,今洛龙区丰李街道河口社区一带。最后,甘国被灭,甘国部众被罚当牧奴,世代畜牧。
启的儿子们也不消停,为了抢夺继承权,骨肉相残。《逸周书》《竹书纪年》记载,启将王子武观放逐西河,武观不服,公然反叛,打算效仿老爹当年暴力夺权,史称“武观之乱”。
儿子反老爹,老爹该咋办?启的心情后人难以揣测。武观造反差点儿搞垮夏朝,启派彭伯寿(大彭国的诸侯)出征,才艰难地平定了乱局。
后来,启传位给了“听话”的儿子太康。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许是为了避开权力斗争的旋涡,远离旧日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或许是为了找个土壤肥沃的好地方休养生息,总之,夏人在伊洛河汇流处挑选了一块沃土,迁都斟鄩。
如今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就建在夏都斟鄩旧地——二里头遗址区。那么问题来了:二里头为啥叫二里头呢?请看下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