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赫赫夏都”展区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不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可见于多种器物,绿松石龙形器则被誉为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编者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备受关注,不少网友按图索骥,对其背后文物原型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兴趣盎然。龙脊结构、龙腹纹来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眉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龙爪造型参考故宫博物院九龙壁,整体姿态则来自收藏于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
作为“龙辰辰”龙鼻设计元素的来源,绿松石龙形器堪称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的代表,即日起,我们开设“走进二里头 探寻最早中国”栏目,从这件“超级国宝”开始为您打开夏朝的文化密码。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赫赫夏都”展区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不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可见于多种器物,绿松石龙形器则被誉为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的一座贵族墓葬里,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骨架的肩至髋骨处。整件器物长约70厘米,由23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12组菱形图案象征着龙的鳞纹,还有蜷曲的尾巴、圆柱形绿松石和白玉组成的鼻子,龙眼呈梭形,眼珠为圆饼形白玉,形象鲜活生动。龙身整体呈波浪状,错落有致、色彩绚丽。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的许宏在发表考古简报时,将其定名为绿松石龙形器。“管它叫龙形器是偏于保守的,实际上是可以称作龙的。”许宏说。因制作精、体量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在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考古专家认为,这与《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对应,说明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祭祀时使用的一件器物。它的主人,或许是一位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
考古发现表明,在二里头文化之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玉龙,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长吻修目、造型生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龙。此外,还有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蚌壳摆塑的龙,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常熟练塘罗墩遗址出土的玉龙,在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管上也刻画有鲜明的龙首纹……由此可见,在二里头文化之前,华夏大地上的龙形象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如此多的龙形纹饰,只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的一条刻画在陶器器盖上的“龙”,与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头部图案十分相似:圆角方形兽面,蒜头鼻、梭形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解释,新砦文化比二里头文化早,二者实际上是一种承继关系。专家分析认为,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增添了想象和虚拟的成分,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整合态势。“二里头都邑出现的龙形象,应该是华夏大地众多族群在龙形象上从多元到一体的隐喻和表征。”许宏说,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考古发现显示,夏王朝之后,龙形象的承继与发展没有结束,二里头龙形象的很多要素,如整体面部特征、梭形眼、额头上的菱形装饰、龙身的连续鳞纹乃至一首双身的形体特征,一直延续到商王朝。(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实习生 卢杨然 通讯员 徐帆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