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1日全市首批迁建高中建成投用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满月”即意味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开启成长新篇章。告别开学时的忙乱,走过两个月的时光,7所新建高中又会呈现怎样的新气象?背后又有哪些深层变化?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体验。
从面积三五十亩、校舍破旧拥挤的老校区,搬进占地二百亩上下、环境美如园林的新校园,会是怎样的心情?在洛阳外国语学校,学生们激动地在操场草坪上打滚儿!
这是7所外迁高中许多学子当下的心情写照,是今日洛阳以“十年之最”教育投入“一年建七校”带来的幸福图景。
从9月1日全市首批迁建高中建成投用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满月”即意味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开启成长新篇章。告别开学时的忙乱,走过两个月的时光,7所新建高中又会呈现怎样的新气象?背后又有哪些深层变化?
这值得细细观察和体味。
(一)
“环境变化是翻天覆地,设施设备是鸟枪换炮!”
近日,走进部分新建高中,探校舍、访师生、观教学,一个词萦绕心头——重塑。
——在设计上,或主打隋唐风,或彰显现代范儿,或建于古都历史中轴线上,建筑风格尽显历史底蕴,或随坡就势,打造错落有致的阶梯式景观校园,各具特色风韵;
——在空间上,融合现代书院制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庭院式、组团式布局,园中有院、院中有园,上跨校园的“风雨连廊”更是把教学楼“串珠成链”;
——在教学上,每一个教室都配有信息化设备,智能班牌、护眼灯、空调、可升降桌椅等一应俱全;
——在生活上,从学生宿舍到教师公寓,空调、衣柜、鞋柜等必需设施应有尽有,卫生间、洗澡间“干湿分离”,可容纳3000人就餐的餐厅那叫一个敞亮……
7所新建高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破旧立新”的重塑,更重塑了我们对一所学校的认知,不愧是“一校一品一特色”!
今昔对比,我们或许会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回看过去的师院附中,仅有30多亩地、1栋教学楼,拆了一半的实验楼近乎成危楼,800多名学生分住校内外不同地方,逼仄的宿舍走廊容不下两个人并排走……今年3月被我市从外引进的名校长王苏玉,一度感叹“当校长20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差的条件”。
这只是一个缩影。
审视“蜗居”在城市区的不少高中,有的宿舍不够,不少学生要走读或半走读;有的教室紧缺,在新高考“选课走班”形势下,排个课表各种拼凑;有的餐厅狭小,或在教室吃配餐,或搭棚子在室外吃,错峰就餐排到最后常常是临近上课;有的设施落后,做课间操操场都要“隔日用”,缺器材的实验室让一些实验纯靠想象,洗热水澡更是一种奢望……
回想昔日之“苦”,更觉今日之“甜”。
走访中,校长们有着一个共识,即一所学校不成规模、硬件不硬,搞活动没空间,有想法没条件,就很难走向卓越,“有了规模,有了硬件支撑,软件才有地方使劲”。
而今,“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