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
  新闻 | 图片 | 洛阳

瀍河人与三皇的传说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 河洛广记  来源: 洛阳网 2023.05.31 08:50

  编者按 河洛大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重要的基点之一。龙泉洞遗址、苏羊遗址、王湾遗址、灰嘴遗址、二里头遗址……洛阳境内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从裴李岗、仰韶、龙山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古代遗址370余处,考古证实河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史前文化繁衍、交流、碰撞的中心区域。几十年来,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洛大地发掘文明之光,用手铲见证着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一步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图景。自即日起,本网陆续推出文明探源系列文章,带您一同探寻文明的足迹,破译文明的密码,感受河洛地区源远流长的文明。敬请关注。

  瀍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她与洛河、伊河、涧河一起,哺育了最早的“中国人”,碧溪清流间首先产生了华夏文明的烁烁灵光。北窑旧石器遗址(简称北窑遗址),位于瀍河区北窑西北,分属距今20万年至2万年的连续文化层。我们把北窑遗址的主人,称为瀍河人,他们是中国人的祖先。

  我国古代有三皇的传说。《白虎通德论·号》云:“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燧人、伏羲、神农时期被称为三皇时代,也包括三皇时代的许多远古帝王,在瀍河流域都留下了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身影。

  遍览古籍说瀍河

  山水之名和地名有很强的稳定性,自古至今,只有洛阳的一条河叫瀍河。因此,“瀍”又具有地域的专一性。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文曰:“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潴。”是说大禹治水时,治理了伊、洛、瀍、涧四河,将其水引入黄河而东流,聚积为荥泽。

  瀍字源于“廛”。瀍河,上古称廛河。廛字何意?郑玄说:“廛,城邑之居。廛里者,若今云邑居。廛,民居之区域也。”意思是说,廛河所在的廛地是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现城邑、市场的地方。

  《水经·瀍水注》说:“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水历泽东南流……东与千金渠合……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这是北魏时期瀍河的大致流向。瀍河的源头,在朁亭山梓泽。朁亭山,又名潜亭山、潜山、宜苏山、谷城山、平逢山等,位于今孟津横水镇东。瀍河有三源,汇于今会瀍村的梓泽,然后东南流,在汉魏洛阳故城西北与千金渠汇合。千金渠是一条人工运河,渠的中心是堵截谷水形成的千金堨,这是个人工湖。瀍河东过洛阳县南和偃师,最后汇入洛河。

  隋朝时期,对瀍河进行了改道。在瀍河南侧修建了回洛仓城,在回洛仓城西北,截断瀍河,向南修了一条人工渠,直通洛河,名为瀍渠。这就形成了目前的瀍河流向格局。

  今瀍河在孟津境内全长约18.5公里,流域面积约142平方公里。瀍河由孟津后李村进入洛阳主城区,长约9公里,流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

  瀍河流域作为人类最早居住的地方、城邑最早出现的地方,是一方有历史厚度、文化深度、情怀温度的土地,山水里流淌的是文化、积淀的是历史、涵养的是精神。瀍河流域众多的文化遗址、历史名胜,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瀍河文化遗产的巍巍方阵。

  北窑遗址补空白

  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和人类体质的发展相一致的。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这一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延续到距今四五万年前。其最大特点是猿人体质上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方面也有较明显的进步。距今5万年左右,古人进化为新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这时,人类的猿人特征完全消失,现代人开始形成。

  河南大学教授李玉洁在《先秦史稿》中说,我国境内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古人化石和遗存、新人化石和遗存都很丰富。如属于古人的山西阳高县许家窑人、山西襄汾县丁村人,属于新人的山西阳朔峙峪人、山东泰安人、北京山顶洞人等。但是,这些文化遗存其年代层都是孤立的,特别是没有连续跨越古人、新人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洛阳瀍河北窑遗址的发现则填补了这个空白。

  北窑遗址位于瀍河区北窑,坐落于瀍河西岸的三级黄土堆积阶地上。该遗址于1997年在文物调查时被发现,1998年由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调查,该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40平方米,获得打制石器800余件,主要器形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并发现少量动物化石及人类用火的遗迹。根据古土壤序列及石制品的分布推测,该遗址在距今10万年至3万年间。

  2007年、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再次对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在距今3万年左右这个时段的地层中又发现了一个距今20万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层,从而将1998年的推断又往前推了10万年。这说明,在这处旧石器遗迹中连续出现过三个繁荣发展时期,分别为距今20万年左右、距今10万年左右和距今3万年至2万年。

  实际上,处于这个时间段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在洛阳城市区不是第一次发现,1978年在西工区凯旋路东端南侧、南距洛河故道约550米处发现了距今约5万年的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在此处发现了象牙化石和旧石器近40件,其中石核9件、石片17件、刮削器和砍砸器各1件。1993年在涧西区亚世广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经鉴定,其年代为距今约5万年。这些发现虽然没有北窑遗址的发现重要,但是可以与之相互印证,帮助我们勾勒出这一时期洛阳的历史脉络和风貌。

  李玉洁说,虽然在北窑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但是在这个区域发现人骨化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我们把北窑遗址的主人称为瀍河人。

  瀍河人及其生活

  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我们可初步了解瀍河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

  瀍河人生活在伊、洛、瀍、涧四河交汇处的洛阳盆地,其生活的时期,这里是莽莽的森林和辽阔的草原,河流从林中草原间穿过,气候温暖。瀍河人在林边草地猎取鹿、马,有时在灌木丛中猎取大象、犀牛和水牛,在水边捕捞鱼、蚌,到林中采集植物的根、茎、果,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

  北窑遗址中有用火的遗迹,据考证,他们已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他们打制石器时,两石对击冒出火花,或是在砍砸树木时,较长时间的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这样就导致了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这种方法,逐渐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瀍河人用火的遗迹和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正相符合,正是掌握这一人工取火方法的反映。

  很早以前,人们还没有学会使用火,还吃生食物,喝生水。可以想象人们吃了这些生肉、生水,细菌丛生、疾病泛滥。宋代罗泌《路史·因提纪》注引晋代王嘉《拾遗记》云:“燧明之国,不识昼夜。土有燧木,后世圣人游于日月之外以食,救物至于南垂,观此燧木有鸟类,鹗啄其枝,则火出,取以钻火,号燧人氏。”燧人氏发明了火,从此人们开始吃熟食。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进步,使人们的体质大大地发展,也促进了人们智力的发展和成熟。《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把火种永远存留在人间,从而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告别了自然火的时代。这是人类对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

  瀍河人活动的中晚期,已排斥了血亲婚配,进入族外婚的婚姻阶段。所谓族外婚制,即一个氏族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结为婚姻。在这种群婚形态下,由于男女双方关系不固定,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只能按女系的血统来计算,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

  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同一始祖母生的若干后代形成一个氏族公社,若干代后便分离出新的氏族,几个氏族组成胞族,或直接组成部落。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氏族成员离开氏族很难生存,他们必须共同劳动,紧密团结才能勉强抗御大自然的压力。因此,氏族成员之间人人平等,互相保护。

  燧人氏是和华胥氏世代通婚的部族,都活动在瀍河流域。华胥氏是伟大的部落女首领。清嘉庆《孟津县志·沿革考》云:“宜苏山,上古为赫苏氏之都。赫苏,是为赫胥。《路史》曰:‘赫苏氏之为治也,光曜赫奕而隆名。有不居而自况,九洛泰定,爰脱洒于潜山。’今津之西境有潜亭山,苏山其故墟也。”

  赫胥、赫苏,就是华胥。相传她在瀍河边,踩雷神脚印而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

  伏羲氏是最早教人驯服饲养野兽、“以充庖厨”的部族。古代,人们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但是有时打的野兽多,吃不完坏了;有时又打不到野兽,没有吃的,也就是说渔猎生活极不稳定。于是,伏羲氏教人们把野兽圈养起来,驯养野兽成为家畜,人们可以随时宰杀家畜。伏羲氏还制嫁娶之礼,创鸟兽之文,造书契,画八卦,带领人们迈上通向文明时代的第一道阶梯。《汉书·律历志》引《世经》云:“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伏羲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百王之先。中国文字是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而创造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圣人就是指的伏羲氏。

  神农氏是教民农耕的英雄。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生产部门。神农氏是中国历代祭祀的神灵。神农氏艺五谷,尝百草,教民农耕。《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易·系辞下》云,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木可以揉曲直,于斯得之,为象能动木也。其义益之大也。神而化之,得农之道,是以取诸益”。

  燧人、伏羲、神农被称为三皇,他们带领我们的祖先,在瀍河流域走出了蒙昧时期,迎来了文明时期的曙光。(郑贞富)

[ 责任编辑:马佳佳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景区内遇外地游客受伤 洛阳医护现场紧急救治
    景区内遇外地游客受伤 洛阳医护现场紧急救治
  • ·瀍河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
  • ·品茶赏花 疏肝养血
  • ·得了痛风,到底该咋吃
  •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 ·漫游东关大街 寻迹“孔子问礼”
  • ·观烂漫春花 赏河山春色
  • ·沟门村:品兴华豆腐 赏美景连连
  •  
    新闻排行
  • 江凌调研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 5月1日起,洛阳市驾驶人综合考试中心...
  • 洛阳:雨过天晴 气温回升
  • 《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频发报...
  • 全市府院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
  • 新华社《诗意中国》摄影栏目将镜头聚...
  • 雨过天晴!未来一周洛阳最高气温升至30℃
  • 洛阳16名干部到上海市杨浦区跟班学习
  •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千余株温控牡丹...
  • “洛阳球王”第一季海选赛即将收官
  • 百姓呼声
    龙门石窟景区环卫工将垃圾倒入河中?
    轻微违停免罚政策为何不含本地车辆?
    精彩图片
    铁骑加紧训练 护航牡丹...
    厨师李治峰:传承不守...
    栾川县秋扒乡白岩寺村...
    增设公益服务设施 提升...
    精彩热帖

    媲美

    白鹤镇花海

    “银丝”牡丹誉隋唐

    四月的绿色 仿佛春的裙裾
    /初绽芳容观牡丹
    /四月洛阳
    /天津晓月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