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骆驼,是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见证……”近日,54岁的志愿者林青早早迎来了到洛阳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自2013年成为该博物馆的志愿者后,为游客讲述洛阳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骆驼,是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见证……”近日,54岁的志愿者林青早早迎来了到洛阳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自2013年成为该博物馆的志愿者后,为游客讲述洛阳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在洛阳博物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共同的爱好、追求走到了一起。其中,有年事已高的长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没有丝毫的酬劳,没有特殊的待遇,但无论春夏秋冬,你总能在博物馆内看到可爱的志愿者们的身影。
2021年2月23日,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洛阳博物馆荣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2年3月,是洛阳市文博系统中最早成立的志愿者团队。目前,该志愿者团队已发展至220人,先后为数百万观众提供了讲解、引导等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9.5万多个小时,讲解时长8.6万多个小时,讲解总场次6.4万多次。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志愿者们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更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弘扬和积极实践。
58岁的丁燕秋,已在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岗位服务了10年。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10年来,她记下了厚厚几大本学习笔记。“经历了从‘读书三年,天下去得’的自以为是,到‘又读三年,寸步难行’的敬畏,我认识到真正想讲解好文物并不容易,必须不断扩展和更新知识。”在丁燕秋看来,每一次讲解文物的过程,都是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她也对自己提出要求,在博物馆做文化输出,要做到“高雅而不深奥,清雅而不媚俗”。
74岁的王克强,是志愿者团队中最年长的,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目前,他的讲解时长已超过3200个小时。王克强说,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圆了他的“文物梦”。11年来,他的文博小课堂从未有间断,他精心制作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文物卡片,并组建“王老师学习群”传播文物、历史知识,表达他对文博事业的热爱。
博物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是保护传承城市文脉的殿堂。洛阳博物馆志愿者的“绿马甲”活跃在台前幕后,用精彩的展厅义务讲解、温暖人心的服务,为博物馆打造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中,志愿者们再现文明互鉴、交流的历程,带领观众开启奇妙的沉浸式旅程。
伴随着博物馆志愿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志愿者不仅参与讲解、接待、引导等工作,还加入活动策划、博物馆微信图片视频拍摄编辑等博物馆的幕后工作中,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拓宽了历史文化的传播方式。在36岁的志愿者刘斯帆看来,因为热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志愿服务中,她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此外,洛阳志愿者们的服务范围还延伸到了社会教育、慈善公益等多个领域。在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贫困山区爱心宣讲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魏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