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山,是洛阳邙山的古称、尊称。邙山,位于黄河与古谷水之间,西起三门峡马头山谷,东至巩义河洛汇流处之神堤山,全长三百九十九里。邙山之大美,甲于天下,邙山晚眺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邙山有荆紫山、黛眉山、宜苏山、首阳山、翠云峰等三十三峰,是牡丹的最重要的原生地,姚黄、魏紫都出自邙山。
编者按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在河洛地区,名山与牡丹的渊源颇深,邙山、熊耳山、嵩山是洛阳牡丹的重要原生地,龙门山是洛阳牡丹的传统种植区,姚黄、魏紫、寿安红、岳山红、涧仙红、潜 溪绯等牡丹珍品都出自这些山系。今起,本网推出名山与牡丹系列文章,带您穿越时间与空间,一起品读名山与牡丹的故事,欣赏名山中牡丹的芳姿。敬请关注。
圣山,是洛阳邙山的古称、尊称。邙山,位于黄河与古谷水之间,西起三门峡马头山谷,东至巩义河洛汇流处之神堤山,全长三百九十九里。邙山之大美,甲于天下,邙山晚眺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邙山有荆紫山、黛眉山、宜苏山、首阳山、翠云峰等三十三峰,是牡丹的最重要的原生地,姚黄、魏紫都出自邙山。
走马圣山看牡丹
邙山是中华民族的祖陵圣地、道家之源,这座圣山与圣城万年相伴,执手培育了圣花牡丹。
邙山三十三峰,都是牡丹的原生地,今也广种牡丹。在三十三峰中,以荆紫山的野生牡丹最为著名。荆紫山,位于新安县最北部的石井镇境内,北临黄河,南临青河,西接群峰,海拔八百二十九米。荆紫山两壁陡峭,峰峦突兀,茂林葱茏,夏秋之季,烟岚如带,云雾霞飞,被称为“荆紫生岚”,名列“新安八景”之一。
荆紫山不仅有山水林木之盛,也有古迹、牡丹之奇。民国《新安县志·山川》载:“荆紫山,《山海经》所称敖岸山者也,在县西北一百一十四里。顶有玉皇阁。天将雨,浓云四起,覆山及半,须臾如注。其阴有银矿,明时经人开采。有松生崖壁间,其阳有野生牡丹,单瓣,清乾隆间邑人孟子容题有《荆紫山野牡丹》诗。”
孟子容,乾隆末年贡生,其《荆紫山野牡丹》诗云:“仙人撒种小天坛,宝花降祥荆山巅。人道世间第一景,危崖临风看牡丹。”这里的“小天坛”指荆紫山巅的大型石头平台,据传为轩辕黄帝祭天处。民国《新安县志》所载的野生牡丹,在小天坛之阳的崖壁间。据调查,民国时期这里的野牡丹很多,但由于山民长期采丹皮入药,牡丹逐年减少。
荆紫山野牡丹,在清代张象山《黛眉山遗稿》中,被列入“渑北八景”之一,名为“阆(làng)苑牡丹”。1999年,洛阳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陈耀文老师主编的《黄河明珠荆紫山》一书,将“阆苑牡丹”列入“荆紫山八景”之一。
花王花后出圣山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春,归宋的吴越国王子钱惟演开始任西京洛阳留守,当时洛阳牡丹有两个珍品,即姚黄和魏紫,钱惟演经过品鉴后,将其定为花王和花后。钱惟演的助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引钱惟演之语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姚黄,为重瓣黄花,出于邙山白司马坡姚家,其地在今孟津区白鹤镇。姚黄被钱惟演定为花王以后,得到洛阳人的推崇。北宋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说:“姚黄,其开最晚,在众花凋零之后、芍药未开之前。其色甚美,而高洁之性,敷菜之时,特异于众花,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数三朵,都人士女必须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重如此。”
当时,姚黄鲜切花很贵,曾任寿安(今宜阳)县尉的张耒写道:“谁知洛阳三月暮,千金一朵卖姚黄。”北宋词人曹组道:“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说:“魏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浦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
魏仁浦是后周时的宰相,同时兼任枢密使、刑部尚书,他的池馆在邙山魏家坡,今属孟津区。当时洛阳西部的寿安山上长有牡丹,砍柴人经常上山寻找野牡丹挖来卖钱。魏仁浦经常从砍柴人手里买野牡丹,种在宅园里,培育出了魏紫。
魏紫极美丽,人们争相观赏。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魏家意识到魏紫的观赏价值可以拿来赚钱,所以规定谁要入园观赏,每人需交“十数钱”,然后才能登舟来到池馆观看,魏府卖门票每日收十数缗。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了此事:“魏花,出五代魏仁浦枢密园池中岛上。初出时,园吏得钱以小舟载游人往过,他处未有也。”
神州遍开圣山花
北宋灭亡后,姚黄传到江南。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王灼《虞美人》词曰:“姚黄真是花中主。个个寻芳去。春光能有几多时。莫遣无花空折、断肠枝。”同时,姚黄在金朝统治下的中京洛阳也得到传承。居住在洛阳三乡的金朝最著名诗人元好问《杂诗十三首》道:“魏紫姚黄有重名,洛阳车马闹清明。吹残桃李风才定,可是东君别有情。”
元朝时,洛阳贵族园林中也种植姚黄。至大年间(公元1308年至公元1311年)曾客居洛阳的文学家吴澄的《次韵杨司业牡丹》,是写洛阳杨氏园中牡丹的诗。诗云:“谁是旧时姚黄家,喜从官舍得奇葩。风前月下妖娆志,天上人间富贵花。”
北宋灭亡后,魏紫随着洛阳移民到了江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江仙》中写道:“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鞓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在金、元、明、清时,魏紫也在洛阳世代传承。在清朝时,洛阳花农从魏紫中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命名为赛魏紫。清朝、民国时期,洛阳牡丹的种植区,在洛河之南,龙门山、万安山之北,东起李家楼(今李楼),西到西场(今新村),绵延二十余里,以李家楼梁家花园最大,种有姚黄、魏紫等五十多品牡丹。梁家花园的牡丹,最远卖到甘肃。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坪乡范家村李家,有株清朝栽植的古牡丹,品种是魏紫,是李家先人从洛阳梁家花园引栽的。
邙山,有太多的故事,最美的故事一定是牡丹。今邙山之上,牡丹名园林立,国家牡丹园、洛阳国际牡丹园等都在邙山之阳。在邙山地区,洛阳市以牡丹为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从新安县五头镇到偃师区首阳山街道的百里牡丹产业带。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今年牡丹花更好,相约圣山看花去。(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