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湿地,也是“诗地”,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描写出湿地的意境,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对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洛阳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河湖密布,与之伴生的湿地资源也十分丰富。近年来,洛阳深入贯彻黄河战略,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将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湿地保护修复面积等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大力整治和腾退河湖岸线,积极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的湿地保护体系,其中包括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嵩县陆浑湖、伊川伊河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洛宁西子湖等10处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4.97万公顷,在北方城市独树一帜。
鸟儿是湿地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随着湿地生态持续改善,鸟类的栖息环境和种群规模加快恢复。如今,全市湿地观测记录鸟类达431种,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70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常年来洛越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好湿地资源,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题中之意。”洛阳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洛阳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资源,真正让遍布城乡的湿地成为美丽洛阳的靓丽生态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