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郑浣曾任河南尹,在洛阳工作。乡下穷亲戚登门拜访,求郑大人帮忙找个好差事,郑浣本来都答应了,却因为这亲戚吃蒸饼的姿势不“规范”而翻脸。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我们来说说与粮食有关的故事。
亲戚进城求照应
郑浣是咱河南人,他说话直来直去,无所忌讳。
想说啥就说啥的人要么是情商不够,不在乎听者感受;要么是本事太大,懒得动用情商。郑浣显然属于后者。
史书里说,郑浣学富五车,乃唐代国子监博士、翰林学士,是编修史书、搞学术研究的一把好手。
郑浣当过河南尹。唐代的河南府治所在洛阳,某日,穷亲戚小郑来洛拜访郑浣。
这个亲戚乃郑浣的“从父昆弟之孙”,关系七弯八拐,但郑浣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
小郑此前在乡下务农,从没到郑浣家串过门。郑浣府上的人见小郑穿着土气、举止粗俗,忍不住笑话他。
郑浣一贯勤俭朴素。他见小郑衣着朴素,颇感亲切,问他来洛阳找自己有啥事儿。
小郑说,他不想再种地了,希望郑浣能帮他安排一份好工作,让他当个官,体会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
糟蹋粮食可不行
在唐代,想当官有两条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竞聘上岗;二是通过高官举荐,走“绿色通道”。
小郑想走捷径,郑浣答应了。他德高望重,安排个把人易如反掌,只需给郡守写封推荐信就成。
小郑很高兴,千恩万谢。在其离洛前,郑浣召集晚辈聚餐为小郑践行。席间有蒸饼,小郑随手拿了一个吃。
洛阳人好吃面食不是一两天了,唐代东都洛阳的街市上到处有卖蒸饼、胡饼的。蒸饼是蒸成的,胡饼是烤成的。《唐语林》里描述胡饼的做法,“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烤熟,香喷喷,热乎乎,鲜香味美。蒸饼有没有馅儿不好说,不过有人认为蒸饼形似馒头,若带馅儿则像包子。
唐代高官张衡曾因当街吃蒸饼形象不雅,被武则天点名批评。话说回来,张大人冒着被罚的风险也要偷偷吃蒸饼,可见蒸饼诱惑之大。
小郑吃蒸饼很挑剔,把饼皮抠掉扔了,只吃里面软和的心。郑浣见状大怒:咋能这样吃东西?糟蹋粮食可耻!
一般人或许就忍了,毕竟亲戚初次登门,得给人家留点儿面子。郑浣可不给面子,直言斥责:“皮和心有啥不同?我平生最看不惯奢侈浪费的人!我以为你出身农户,必能体会庄稼人的艰辛,这才答应举荐你。奈何你如此虚浮不实,比王侯家的纨绔子弟还过分!”
他让小郑把扔掉的饼皮捡起来。小郑惊慌失措,把饼皮捡起来放进了食器。
郑浣接过饼皮,全吃掉了,然后送了小郑五匹缣帛,打发他回老家了,给小郑安排工作的事自然也就泡汤了,是谓“郑浣遣亲”。
是可忍孰不可忍
初唐名将李勣(同绩)也见不得别人浪费粮食。据《旧唐书》等古籍记载,李勣本名徐世勣,祖籍山东,后随家人迁居河南,曾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刺史。
隋末天下大乱,李勣加入瓦岗军,后来归降李渊(唐高祖)父子,随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平定四方,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荣榜。待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他又力捧李治宠爱的武昭仪当皇后,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崛起助了一臂之力。
人发达了容易飘,可李勣出将入相,为人一直很低调,节俭朴素,乐善好施。
某日,有个老乡进城拜访李勣,李勣留他吃饭,桌上有饼。这个老乡也挺挑食,把饼边儿掰下来扔了,只吃饼心。
李勣很生气,忍不住把这家伙教育了一番:“年轻人啊,你知道做一个饼得费多少工夫吗?要犁地、播种、收割、脱粒、碾磨……费尽心血。你这样浪费粮食太不应该了,我勉强可以忍着,但你若敢在皇帝面前这样,恐怕就要掉脑袋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看似小事,却可见一个人的价值观乃至品质。懂得珍惜的人懂得敬畏,懂得敬畏的人做事有分寸。吃饼事小,忘本事大,难怪郑大人、李大人要发火。(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