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综合频道《中国考古大会》播出了二里头遗址专题节目,引起广泛关注。
最早的双轮车辙发现地
人口规模上“万级” 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二里头都邑出现前,这片土地上就零星分布着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的若干小聚落。在龙山文化聚落废毁后数百年,才有新的族群,即“二里头人”到此安营扎寨。
在考古学家称为二里头一期的初期阶段,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成为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专家分析,如此迅速的人口聚集只能解释为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口迁徙。
目前,已有学者对二里头遗址繁盛时期的人口进行了估算。有的说法是,当时人口有6200户以上,总人数在3.1万人以上;也有学者推测当时人口为2.2万至2.8万人;还有学者估算二里头时代人均占地面积为148平方米,推算当时的人口约为2万人。
尽管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不同,但均显示当时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上“万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二里头遗址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专家分析,这样的人口高度集中,是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同时,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夏王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从年代、地域、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等多方面论证,“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的遗址,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是目前为止关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历史属性的最佳表述。(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