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洛宁县东宋镇大石涧水库两岸苍山簇拥着一泓碧水,闪动着粼粼波光,码头上还停泊着游艇。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和窑洞民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堆叠铺开,乡村田园之美尽收眼底。
大石涧乡村新貌
冬日暖阳下,洛宁县东宋镇大石涧水库两岸苍山簇拥着一泓碧水,闪动着粼粼波光,码头上还停泊着游艇。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和窑洞民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堆叠铺开,乡村田园之美尽收眼底。
“原来目之所及是穷乡僻壤,现在入眼遍地是‘金山银山’。”孟现春是上宋窑村大石涧村民组组长。前些年,缘于大石涧水库的建设,大石涧组36户群众从沟底搬到了坡上。就是在那时,长期在外做生意的老孟回到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搬、一起干。
“人往高处走。这一搬,搬出了大视野,也换了新活法。”老孟感慨道。随着乡村旅游、体育产业的兴起,大石涧的一库清水不仅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更激活了乡村“三变”改革的一池春水。
坐在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孟现春娓娓道来。搬迁之初,乡亲们每家每户都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补偿金。是吃干花净?还是谋一条长久的出路?大伙久经思量,选择了后者。在镇村干部的主持下,36户群众将库区搬迁补偿款入股,筹集252万元,建设窑洞宾馆,发展乡村民宿。
“在当时看,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现在看,这一步走对了!”孟现春说。发展乡村游尽管不是新事物,但也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如果关起门来自己搞,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引入专业团队经营。
去年,村里盘活18亩集体建设用地,以对外承租的形式,吸引乡村运营商共同打造民宿集群。在此基础上,依托库区水面,集体牵头,村民入股,购置了快艇,丰富了业态,经营风生水起。
“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东,无论是集体,还是群众,都有一份更加长久的保障。”孟现春说。随着村集体民宿拔地而起,乡亲们也纷纷把农家院改造成农家宾馆。现在,大石涧已经成了“越野e族”、自行车运动员等群体休憩、训练的大本营。
审视大石涧的“三变”改革实践,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化、资产产业化的路径格外清晰。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避免了“一股了之”,也实现了长效增收。
无独有偶。坐落在全宝山下的特色竹乡兴华镇沟门村,把“三变”改革与乡村运营结合起来,盘活乡村资源,引入市场力量,打造了独具“绿竹风情”美丽的竹梦小镇。
一方面,沟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荒滩、竹园等资源统一打包,租赁给“竹梦小镇”运营公司;另一方面,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豆腐坊、精品民宿等村级资产,入股到“竹梦小镇”运营公司;此外,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框架下,分别成立特色竹编、旅游劳务合作社,组织闲散劳动力资源,统一开展竹编加工和劳务服务。得益于“保底租金+股份分红+务工薪金”的多元利益联结,运营商和村集体、乡亲们拧成了一股绳。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90万元。
“深化‘三变’改革,关键是观念转变,核心是盘活资源,让‘地、钱、人’三大要素释放最大效益。”洛宁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当地将在34个试点村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三变”改革,真正把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让乡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活钱”。(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金曦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