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林业、水利、安全、纪检……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张书军始终扎根基层,从事过不少乡镇工作。与张书军共过事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种“精神”,他到哪个岗位,哪里的工作就有起色。
编者按
日前,《中共洛阳市委关于追授张书军同志“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张书军同志学习的决定》(简称《决定》)印发。为便于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身边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实现“三个奋勇争先”中担当有为、建功立业,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进一步报道张书军同志的感人事迹。敬请关注。
《决定》内容摘录
“22年来,张书军一直扎根基层,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把他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了群众心中。”
农业、林业、水利、安全、纪检……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张书军始终扎根基层,从事过不少乡镇工作。与张书军共过事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种“精神”,他到哪个岗位,哪里的工作就有起色。
宜阳县赵保镇铁佛寺村村委会主任魏木森还记得,张书军分包他们村时,为了改善村居环境卫生,村里专门请保洁员负责每天清理垃圾。本以为村里卫生环境会就此好转,没想到却更差了。
原本扔在垃圾桶的垃圾,村民现在都往家门口一倒了事,“反正出了钱,有保洁员来收拾”。保洁员难于应付,村干部也直挠头。
直到一个清晨,村民们在家门口见到了张书军。他正带着几名村干部,一家一户,用手捡着大家丢弃在门口的垃圾……
村民们悄悄把打算扔到家门口的垃圾拿了回去,从此再没有在家门口随意倒垃圾的现象。
2016年5月调任香鹿山镇副镇长后,张书军的分管工作有了新的调整,增加了民政、残联等工作。从那时起,每到一个村,张书军总要到困难群众家里看一看,到低保户家里走一走,摸摸被子是否暖和,问问家中还有什么困难。
香鹿山镇北留村57岁的村民陈根巧一家是贫困户,她的儿子因一场事故造成下半身瘫痪,按照条件可以入住该镇重症残疾人托养中心,可陈根巧脾气拧,在家住惯了,任凭工作人员怎么热心肠,说什么也不肯去。
2017年年底,在一次慰问活动中得知此事后,张书军前后往陈根巧家里跑了3次,劝她带着孩子住到重症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白吃白住,有恁好的事儿?”“没去住过啊,不知道能不能住得惯?”面对张书军的劝说,陈根巧仍心存疑虑。
为了打消陈根巧的顾虑,张书军带她到托养中心参观,并跑前跑后办妥了入住手续。如今,与两年前相比,陈根巧的生活好了不少:“在这里住的条件好,饭也不用自己做,俺照顾自己孩子每月还能拿1500元的护理补贴。”
53岁的香鹿山镇甘棠村村民张保孝前几年做过心脏手术,花费十几万元,由于身体虚弱,家里也没有经济来源,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信心。
去年5月,张书军在一次走访中得知张保孝的情况后,拿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放到了张保孝的床头。随后,张书军又多方协调,为张保孝找了一份巡河员的工作,让他每个月有了300元的收入。就这样,张保孝记住了张书军的名字。
一次,张书军和香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史功伟外出考察,路上接到电话,张保孝向他咨询医保问题。“我不记得别人的电话号码,只记得你的。”电话那头的张保孝说。
虽然不是自己分管的领域,张书军还是在分管同事和张保孝之间咨询、解释。“近一个小时来来回回七八个电话,手机都打没电了。”史功伟说,一路上,张书军心情格外舒畅。
“以前张镇长经过,总会隔窗冲我打招呼。”张保孝说,现在,只要听到路边有人经过,他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朝窗外望望。(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