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继续追求着希望,追求着生命的意义,虽然它的火光是在遥远的一方闪烁着……”这是21岁的陈俊武在他的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我要继续追求着希望,追求着生命的意义,虽然它的火光是在遥远的一方闪烁着……”这是21岁的陈俊武在他的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什么是催化裂化技术?石油行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催化一响,黄金万两”,从它被称为炼油厂的摇钱树,可以把低价的重油变为高价的轻质油这样简单的描述中,这项技术的重量就可见一斑,陈俊武正是这项关键技术的奠基者和领军人。读大学期间,陈俊武到抚顺参观日本人留下的一座破败人造石油厂,他暗下决心要投身于中国的石油工业,挽弓当挽强!建国初期,石油工业部决定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只有30多套。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34岁的陈俊武迎难而上,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但是装置该是什么样子?要如何设计制造?谁也不知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陈俊武带着一批青年科技人员,边学边干,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历经艰苦、攻克难关,终于,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料试车成功了,1965年5月5日,是中国炼油工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自此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69年底,为筹备建设洛阳炼油厂,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距洛阳市区外的豫西山区竹园沟,从此扎根洛阳为提升炼油技术孜孜不倦地攻关,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在以后的40多年中,陈俊武并没有躺在已经让无数人难以企及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他不断钻研创新,始终推动着中国催化裂化技术向前发展。目前,我国建成投产的各种催化裂化装置已有150余套,加工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当被问到为什么92岁还依然工作时,这位老人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10月7日,陈俊武在北京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位工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的科学家,长达70年的匠心坚守,使他的名字与多项“共和国第一”紧密相连,如今,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他不但是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名好党员”,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松静浩这样评价陈俊武,陈俊武在工作上做到了极致,生活上却过得十分简单。走上领导岗位后,陈院士谢绝了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陈院士对自己十分“小气”,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高龄的他出差还坐硬卧上铺,去年7月,他坐高铁到北京出差,因舍不得在车上买饭吃,硬是饿着肚子等出站后才吃了一碗面条。“在短暂的人间世,做个有意义的世间人”,这是陈俊武常说的话。60多岁以后,陈俊武用15年时间在青年工程师中选拔学员开高级人才培训班,讲课费分文不取,他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层,赶超世界的最高技术水平。陈院士将他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期间所得的20万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捐赠活动后,陈俊武谢绝了师生的款待宴,仅愉快地接受了一束鲜花,他说,要把花送给卧病在床的老伴儿。
“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这是陈俊武院士90岁时讲过的话。不问个人得失,但求默默耕耘,陈俊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矢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他身上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熠熠闪光。
许国七十载,宝刀今犹在,韶华正当时,吾辈当自强。(宜阳县樊村镇人民政府 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