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重要文化活动之一,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承办的戏曲流派——豫剧“马派”艺术座谈会在洛召开。
4月27日晚,马金凤艺术周活动启幕,马金凤走上舞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们见面 记者 鲁博 摄
昨日上午,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重要文化活动之一,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承办的戏曲流派——豫剧“马派”艺术座谈会在洛召开。
与会的省内外戏曲界专家、学者、艺术家深情回忆马金凤艺术生涯的感人往事,并对“马派”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深入研讨。
艺德
打完点滴继续唱戏
“我和马老师同台演出几十年,马老师对戏的敬畏影响了我一生。”国家二级演员王贵说。
据他回忆,1981年的一天,大雪纷飞,剧团在乡下演出《花打朝》,化妆用的水鬓一贴到脸上立刻结冰。有的演员为了保暖,就在戏服里面多穿一件棉背心,显得鼓鼓囊囊,马老师却只穿了平常单薄的戏服,没有多加一件衣服,全团的演员都看傻了,纷纷脱下棉背心。
“1996年,有一次去外地演出,已经70多岁的马老师病了,刚打完点滴就上台继续唱。大家都劝她休息,她却说,观众票都买了,要对得起他们。”王贵说。
今年已经80多岁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15岁开始唱戏,一直给马金凤演“女儿”。座谈会上,曾广兰再次见到马金凤激动不已,她深深地给马金凤鞠了一躬,感谢马金凤对她的培养。
“演《红楼梦》马老师给我梳头,扎小辫,平常为了培养我,她演了两场就鼓励我上台演。没有马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曾广兰说。
成就
经典大戏久演不衰
豫剧大师马金凤德艺双馨,是戏曲舞台的常青树,在90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她视戏如命,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各派名家的表演艺术,创立“帅旦”行当,形成独特的“马派”表演艺术。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家喻户晓,久演不衰。
座谈会上,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马金凤大师一生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虽然没有获过大奖,但全国人民都知道她。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任务,希望“马派”弟子不辜负马金凤先生厚望,传承创新“马派”艺术。
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说,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和“帅旦”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吸收了多个戏曲流派的长处,内涵丰富,为群众熟悉,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熟悉感加鲜明感就是最好的艺术。
刘景亮表示,作为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将收集整理更多“马派”艺术资料,供大家研究使用。
传承
耐得住寂寞攀登高峰
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唱,是艺术大师马金凤毕生的追求,她一生的演出地点几乎都在农村。一出《穆桂英挂帅》响彻神州大地,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愈加高亢清亮。
如何传承发展“马派”艺术?与会人员纷纷建言献策。
戏称自己是马金凤“资深戏迷”的洛阳日报社原社长、戏曲评论家王子厚,建议我市成立“马派”艺术研究室,出版洛阳戏曲系列丛书,建立洛阳戏曲艺术博物馆,传承优秀的洛阳戏曲文化。
著名编剧李学庭说,马金凤对中国戏曲贡献突出,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向马老学习,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苦练内功,不忘初心,不因外界诱惑而改变对艺术的追求,若干年后,洛阳或者河南能再出现马金凤大师这样的高峰。(洛阳晚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王施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