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人间四月天,天南海北客闻香赴洛阳,离别时也想带走一抹国色,最后拿上车的却大多是“塑料牡丹”,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人间四月天,天南海北客闻香赴洛阳,离别时也想带走一抹国色,最后拿上车的却大多是“塑料牡丹”,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去年牡丹文化节,洛阳旅游收入达197.67亿元,然而纵观洛阳牡丹产业发展,全年产值也不过区区5亿多元。谈起牡丹时充满自豪,提起牡丹产业时羞羞答答,如此鲜明的反差自然会让洛阳人难掩尴尬。
偏重于单一赏花,产业链“发育”不全,是洛阳牡丹产业一直“长不大”的重要原因。其背后,体制机制僵化、产业政策固化、路径依赖严重、主动创新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等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深思。
问题直面而来,不改不行了!1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上,提及牡丹文化节四项惠民举措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要倒逼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型向全产业链转变。倒逼,是朝洛阳牡丹产业背后猛推一把,为其今后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今年,我市推出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等四项惠民举措,收获好评的同时也带动了游客激增、人气高涨。4家公园免费开放,其他牡丹园票价大幅降低,导致一些牡丹观赏园和花农“建园卖票”的想法落空。单一赏花的“痼疾”,在惠民举措倒逼之下被放大,不少业内人士面对高涨的赏花旅游人气措手不及,颇有些失落。
一朵牡丹花,可以带火一座城,也足以支撑起一条产业链。牡丹浑身是宝,花、根、籽等经过深加工,可以打造出上百种衍生产品,再注入创意,还可推出层出不穷的文创产品,正因此,我市谋划发展“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时,牡丹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同样是发展牡丹产业,山东菏泽经验值得借鉴。在那里,有利用鲜花做成的“不凋花”工艺品,还有牡丹茶、牡丹油、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产品形成了链条化、多样化。目前,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发展到48.6万亩,牡丹生产企业120家,牡丹产品200多个,牡丹产业已然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特色支柱产业”。
“倒逼”虽“苦”,却能换来发展之“甜”。激发惠民举措的“倒逼效应”,推动单一赏花向全产业链转变,要改革牡丹产业奖补办法,大力发展牡丹产业园、公司+农户等新模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用工业理念、互联网思维引导三次产业在牡丹产业上融合发展,补齐精深加工、创意等产业短板,全面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扶持本地牡丹产业品牌扩大市场与引进外地相关品牌相结合,扎实推进洛阳牡丹产业做大做强。(洛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