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近年城市建设领域的新理念。作为全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洛阳也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路上一直探索。
海绵城市,是近年城市建设领域的新理念。作为全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洛阳也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路上一直探索。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昨日,记者走进我市首次大规模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市政项目——体育中心周边道路改造工程,探访这块“试验田”中正在进行的“海绵化”实践。
能吸收大雨级别降水的人行道
当天上午,在新区体育场东门口,施工人员正用一种新型透水砖铺装人行道路面。记者看到,工人们只需将砂石铺平,再在砂石之上铺上透水砖,干净平整的地面就铺设好了。
这种砖俗名“全透水砖”,在我市市政建设领域首次采用。它究竟有多透水?在透水砖铺设现场,一名工人进行了展示试验:先拿起一块地砖,只见水浇在砖上立刻便透过砖滴到了地面上;又将一桶水不间断地倒在透水砖地面上,半桶水倒完之后,地面形成一个宽约半米的水痕,并没有积水。“现在水量已经相当于中雨的降水量。”他说。
接着,这名工人又将剩下的半桶水倒在刚才的位置,不足半分钟,地上的积水也都渗了下去。
“这是我们厂今年新研发成功的全透水砖,”洛阳东宣宏升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廷介绍,这种砖在传统透水砖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添加剂,经过反复试验,透水效果显著。
“此次体育中心周边道路改造工程,人行道砖全部采用全透水砖,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型道路,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市政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域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将全部更换为这种新型全透水砖,同时在底部铺设碎石层、无砂混凝土层,有效增强透水效果。
人行道的“海绵化”实践,还采用了一种新工艺——反滤土工布。
据施工人员介绍,使用这种布后,雨水可以下渗到土壤里,但是与土壤结合的泥土不会反渗上来,可以更好保护水分。
“根据测算,一般中到大雨级别的降水,全透水砖人行道路面都可以有效吸收。”市住建委项目负责人表示,改造后,路面、路基为全透水结构,将有效促使雨水下渗,涵养水源,大大增强雨天防涝能力。
绿地加装储水系统
通过透水砖渗入地下的水,都去了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参观了摆放在体育中心北侧绿地上的一堆蜂窝状塑料模块。
它叫渗水模块井。这些简单的塑料块,在海绵城市项目中大有用武之地。
“这里可以储存一定的雨水用来灌溉绿地。”市政集团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些渗水模块井位于整个雨水管网系统中,雨水渗入绿地后首先会储存到这些模块中并不断渗到地下,能有效补充地下水。
通过海绵项目建设,雨水经过引流、渗透之后,一部分渗透回补地下水,还有一部分被储存起来加以利用。这样,遇到晴朗天气时,储存在模块中的水可以浇灌绿地,有效节约绿化用水。
“沉下去的绿岛”
下沉式绿化带,是体育中心“海绵化”实践的又一亮点。
与传统的道牙不同,体育场东门边的环湖路道牙上每隔6米设置一处开口,开口处设置“门”字形路缘石,今后径流雨水可通过“门”字形路缘石进入绿化带。
这个开口长45厘米、高20厘米,遇到下雨天时,路面雨水可以直接顺着这些缺口进入绿化带。
“本次工程在具备条件的路段,首次设置下沉式绿化带,这在我市市政项目中也属首次。”市政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试验段的绿化带低于道牙30厘米,形成一个雨水滞留带,有效帮助道路排水。
按照设计方案,下沉式绿化带将成为“沉下去的绿岛”,不仅更好滋养绿化植物,还能收集、过滤和涵养水分,雨水经此下渗和净化,多余的雨水净化后,还将通过溢水井流入排水管网,最终流入市区水系。”该负责人如是说。
智能环湖健身步道即将建成
昨日,在体育中心湖周边,一条红色的智能健身步道已铺设完成。该步道长1.68公里、宽2米,路面采用环保塑胶材质,并分段安装地灯、引导牌、显示系统、检测系统、背景音乐设备、健康提示牌等设施。
市体育局相关人员介绍,依托互联网技术,这条步道上每隔一段距离都安装了传感器等设备。同时,在沿途还设立有电子屏幕,健身市民只要在手机上下载相应APP并打开,在进入步道后,系统就会自动连接,之后其在步道上产生的步数、速度、消耗卡路里等健身效果及健身方法指导等信息就会同时显示在手机终端和沿途的电子屏幕上。
作为我市首条智能化的环湖健身步道,该工程正和体育中心周边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同步实施,有效提升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形象和功能。
市体育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步道已经基本建成,正在安装塑胶步道、智慧体育设施等,预计本月20日左右可以完成所有设备的调试工作,正式对外开放。(洛阳日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卢玉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