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车队抵达重庆市武隆县。武隆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爸爸去哪儿》等知名电影和综艺节目的拍摄地,当地的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武隆停留期间,报道团专程采访了《印象·武隆》实景歌会这一挖掘当地民间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23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车队抵达重庆市武隆县。武隆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爸爸去哪儿》等知名电影和综艺节目的拍摄地,当地的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武隆停留期间,报道团专程采访了《印象·武隆》实景歌会这一挖掘当地民间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采访期间,正赶上《印象·武隆》实景歌会第1361场演出。在演出开始前,《印象·武隆》主演邓坤安接受了报道团的专访。邓坤安曾是当地一名会唱川江号子的老纤夫。20世纪60年代,随着机械船的普及和推广,像他这样的纤夫逐渐消失。直到2011年,《印象·武隆》剧组招聘演员,邓坤安才在舞台上重拾川江号子的老调调。
川江号子是当地川江船工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印象·武隆》实景歌会主要讲述川江号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故事,通过100多位特色演员现场献唱,让观众在70分钟的演出中体验当地壮美的自然遗产景观和巴蜀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旅游的魂在于文化。”武隆县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军如此总结引进这出剧的初衷。据他介绍,从2012年4月《印象·武隆》首演以来,至今已接待200万人次,并到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已累计吸引相关地区3万余人来武隆旅游。
《印象·武隆》改变了过去游客“短暂停留”的现象,让游客多停留24小时。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以平均每天约有5000名游客留在武隆,每人比以往多消费200元计算,每晚就带给武隆100万元的收益,实现了以文兴旅、以文就业、以文富民。(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 张锐鑫)
记者感言
武隆将濒临失传的川江号子文化经过市场化运作和再包装,实现了以文兴旅、以文就业、以文富民。这不禁让人思考,拥有悠久丝路历史的洛阳,能不能打造自己的“印象·丝路”?
洛阳从不缺乏精彩的丝路故事:东汉时期,班超率队从都城洛阳启程,演绎了“三十六人定西域”的传奇;班超还派人千里迢迢远赴波斯湾,开创了丝绸之路的新辉煌。这些发生在洛阳,有着丰富内涵、曲折引人的丝路故事,如果能以现代演绎手法予以再现,将有力促进丝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品牌培育、传承发展,助力我市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锐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