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笔者到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上逛了一圈,发现不少展位前一大早就有人排起了长龙,土鸡蛋、鲜草莓、优质红薯粉条等农产品都成了热卖品。
昨天,笔者到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上逛了一圈,发现不少展位前一大早就有人排起了长龙,土鸡蛋、鲜草莓、优质红薯粉条等农产品都成了热卖品。对此,不少参展者表示,现场的购销两旺当然可喜,但对接更大的市场才是他们参展的最大愿望。
不妨看看去年农博会的成绩单:一方面是现场零售总额为410万元,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外地知名采购商和本地超市、农贸市场、酒店等对接,54家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签约金额达4.8亿元。两相对比,差距不仅仅是交易金额,更是市场潜力。对接市场对于农业生产者的重要性,在这一细节梳理中可见一斑。
实际上,看看亮相展会的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园、农业开发公司,看看展会上包装精美、“颜值”颇高的各类农产品,人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优质农产品对接市场的环节缺乏。一些参展者坦言,农产品的生产多是基于自身对市场的预测,产销对接渠道非常有限;农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主要是靠参加各种展销会、订货会,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涉水”程度有限……而不适应的结果就是,他们常常不得不面对“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苦恼。
痛点正是突破点。告别这样的苦恼,最重要的是,要在对接市场方面有所突破,即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产品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农业生产不能再简单地以产量论英雄,而是要在加强市场信息沟通、丰富产销对接形式、完善流通渠道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今年的“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着眼点恐怕也正在于此。
让“希望的田野”对接更大的市场,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被“耕耘”出来。(王文斌)
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本栏目从各项经贸、文化、旅游活动现场阐发评论,为本届牡丹文化节展示亮点、扩大影响、启发智慧。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