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镇位于新安县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接仓头镇,西连渑池县,南与铁门镇、正村镇交界,北与北冶镇为邻。石寺镇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形成村落,是新安县北部两大冶铁中心之一。因其在北冶之南,史称南冶。元末明初,因在石寺畛河南岸发现一座北魏时期的连山石佛寺,南冶遂改名石寺。
商贾云集的“兴隆镇”
石寺镇东临黄河,南依邙山。盛唐时期,这里商贾云集,是新安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曾更名为“兴隆镇”。
据《洛阳乡镇概览·新安卷》记载,石寺镇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从清代起有戏曲、河洛大鼓、唢呐、社火、剪纸、书法等艺人活跃在全镇和周边乡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艺术传承下来了,有的消失了。
目前,这里较有名的是上孤灯村舞龙表演和下孤灯村黄河奇石收藏。上孤灯村舞龙表演已有300多年历史,1999年12月代表河南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华舞龙大赛,获得了金奖。
与上孤灯村东部相邻的下孤灯村,全村592户2318人,有160余户600多人捡石、玩石、藏石,邀友评石,以石会友,从事奇石收藏经营活动。
奇石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下孤灯村建起了“奇石山庄”一条街,组建奇石展馆90余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及奇石收藏爱好者。
在“奇石山庄”,我们见到了“奇石园”展馆收藏的双龙奇石,两条龙上下翻飞,气势动人。还有一块汉字“三”图案奇石和兔子肖形奇石,非常逼真。展馆主人胡女士说,她和家人捡了十几年奇石,这些都是馆里的宝贝。
67岁的陈峰,玩奇石30多年,开有“云根奇石馆”,他收藏的奇石有毛泽东肖像、张家界奇观、黄河母亲等。
历史悠久的石佛寺
石寺镇得名与当地畛河南岸发现的一座北魏时期的连山石佛寺有关。
石佛寺是在连山白沙石上开凿的一个石窟,位于今石寺镇西沙村对面、畛河南岸的邙山脚下。洞口高1.2米,宽1.2米,洞口主佛高1.2米,长0.9米,宽1米。两旁各有3尊佛像。
该佛像石窟曾露出地面,因年久被淤泥埋在地下,至今未发现文字记载。专家根据黄河南岸原西沃乡境内的北魏石窟(因小浪底蓄水,搬迁至千唐志斋博物馆)建造时间推测,石寺镇北魏石窟可能建造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有近1500年的历史。
2008年5月,石寺镇将原石窟从地下挖掘出来,原址保护,并在上面建了一座仿古大殿。寺院大门按照洛阳白马寺大门建造,规模一致,更名为“金龙石佛寺”。
我到金龙石佛寺采访时,发现大门紧锁,只见寺门前的油菜叶片肥厚,长势喜人。石佛寺大门贴有一副对联:“石山石洞石佛像,天下第一;泓寺泓庙泓佛堂,世界无二。”该对联口气很大,显示出石寺人的自豪感。
明代慈善家贾斌
明代,石寺镇出了一位文化名人贾斌,他曾为当地办过两件好事,一是修缮附近的一座寺院,二是开仓放粮。
贾斌生于明代宣德年间,他继承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经营多种产业,成为显赫一时的“企业家”。
富起来的贾斌不忘报答家乡父老,做了很多善事,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家。据贾斌墓碑记载,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这一带发生严重灾荒,国库缺粮,贾斌开仓赈灾。到后来收成好时,人们前来还粮,贾斌却当众烧毁借据,还贷者十分感激,人们自发为他修建了两座“感贷楼”,并树碑纪念此事。
贾斌还出资百金重修石寺龙山寺院,使之焕然一新。石寺流传着“七县银子粮”的故事,一说是他曾以银子代交新安、渑池、宜阳、孟津、栾川、临汝、卢氏7个县的皇粮;一说是他以银子代交7个县贾姓人士的皇粮。
贾斌尤其重视教育,在石寺北开办学堂,对困难学生一律免除学费,还供给书籍和学习用具、伙食等,并承诺凡考上县、州、府的学生,一切费用均由他负担。他还在石寺村东南建文峰塔一座,塔高10余米,分3层,内有孔子塑像。当地人将这座文峰塔称作“魁星楼”“文笔塔”等。1950年,该塔被拆毁。
抗日志士王克境
抗日战争时期,石寺镇出了个名人——王克境(又名王克竟)。王克境生于1921年,石寺镇北李村人,家境贫寒,10岁入本村私塾半耕半读,三年之后辍学务农,曾在本村小煤窑打工。
1937年,洛阳招募农民修公路,王克境得到消息后,觉得是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就兴冲冲地前往应聘,不料半路上被国民党军抓去当兵,从此改变了命运。
1938年春,王克境随部队参加台儿庄战役,负伤后回家养伤,未及痊愈,地方保长便天天上门逼他归队。这时,王克境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决定脱离国民党军队,加入革命队伍。
1939年5月,山西新军青年抗日决死二纵队到洛阳招募爱国青年,王克境毅然报名参加。1941年,王克境所在的太岳军区四十二团参加百团大战,他和战友们一起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他被评为模范班长。
1942年春,王克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派到“抗大”太岳陆军中学学习,1943年毕业,接着进“抗大”第七分校学习。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品学兼优,在“抗大”第七分校毕业后,被保送到延安炮兵学校学习。
延安炮兵学校是八路军在艰苦岁月中创建的,是八路军炮兵的摇篮,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摇篮。第一期1000名学员,被分配到五个炮兵团,成为骨干,为新中国建立和以后的炮兵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命令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朱瑞率全体师生赶赴东北组建炮兵部队。1946年4月,王克境被任命为解放军高炮部队第一连连长,当即参加新开岭歼灭国民党二十五师的战斗。在梅河口攻坚战中,他率炮兵击落B-51敌机5架,荣立二等功。不久,他被提升为高炮营营长,率部参加解放锦州、围困长春的战斗。
1951年,王克境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后,他相继担任广州防空高炮指挥部副参谋长、高炮11师参谋长、109师副师长。1964年,他任新组建的高炮13师师长,赴甘肃兰州执行防空作战任务。1997年6月19日,王克境因病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