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部门预计,今天多云间晴天,偏北风3级左右,气温16℃到29℃;明天晴天间多云,气温18℃到28℃。
昨天的气温不高,且云层略厚,今天风推云散,阳光将洒遍大地。
市气象部门预计,今天多云间晴天,偏北风3级左右,气温16℃到29℃;明天晴天间多云,气温18℃到28℃。
结合市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周报,可以看出,这几天我市的天气时晴时雨,3日天气以晴好为主,4日阴天有小到中阵雨,局部地区有暴雨,5日阴天转晴天。有出行计划的朋友,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
如今,我们都习惯了在出行前先看天气预报,在科技不很发达的古代,人们有没有办法预测天气呢?答案是——有!
其实,有关古代天文、气象观测记录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代官方组织或民间编写的许多史志、典籍,都有天文、气象、物候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观测记载。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气象观测方面的原始档案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经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不但有天文、气象、物候等观测文字,还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考古学家对1936年出土的一片殷墟卜辞进行研究,发现在公元前1217年,我国已有连续10天的天气预测及实况记录。
说起古人观天测风云,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台在洛阳。离白马寺不远,有一处汉魏故城遗址,这里存留了一个巨大的夯土台,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气象观测台遗址——东汉灵台。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任太史令期间,在灵台观测记录星体,绘出《灵宪图》,观测结果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
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名相风铜乌。铜乌衔花,被安放在五丈高的木杆顶端,风来则转向,由此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余年,可谓世界之冠。(洛阳晚报记者 杨凤轩 通讯员 禹东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