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少事情多。日前,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在全市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格局,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着力实现“党建工作联抓、党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的目标。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群。社区党组织充满活力,就有万家灯火的温馨。
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少事情多。日前,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在全市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格局,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着力实现“党建工作联抓、党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的目标。
去年12月,西工区王城路街道行署路社区作为试点,已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大党委”,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小社区建“大党委”,怎么建,如何运转,效果怎样?近日,记者到行署路社区进行了采访。
机制变“独唱”为“合唱”
卫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日间照料中心……在行署路社区办公楼前,密密麻麻挂了不下20块牌子。最显眼的,是与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并排悬挂的“中共行署路社区联合工作委员会”牌子。这就是正在推行的社区“大党委”。
社区“大党委”到底是什么?王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孟欣说,社区“大党委”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吸纳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组织,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有效带动辖区内各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党建、社会管理等事务。
行署路社区不大,但驻区单位不少,有大大小小15家,不仅有省管、市管的机关、企业,还有三门峡驻洛办事处等由外地管理的单位,个个都比社区级别高。
“以往,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不存在隶属、监管、指导等关系,条块分割,各行其是,资源难以整合、优势难以互补,连一些社区事务协调起来也很费周折。”行署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梅柯直言,遇到需要辖区单位配合的社会工作,经常要跑到各单位赔笑脸、磨嘴皮,寻求资金、场地、人员等支持。
去年12月,在市、区和街道的支持下,以行署路社区党总支为依托的社区“大党委”应运而生,17家单位递交“共驻共建承诺书”,加入社区“大党委”,并建立了议事规则、组织方式等制度。至此,社区与辖区单位成了“一家人”。
如今,王梅柯担任社区“大党委”常务副书记。他说,“大党委”在真正意义上构建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辖区单位融入社区事务,将突破社区本身资源瓶颈,变“独唱”变为“合唱”。
服务个个出力群众受益
石建涛夫妇是行署路1号院居民,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无固定工作,加之膝下一对双胞胎孩子上学,生活捉襟见肘。前不久,驻社区的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为石建涛的妻子提供了适合的服务岗位。
行署路社区“大党委”成立后,所有成员单位各自分包两个困难户,定点帮扶。石建涛一家就是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帮扶对象。
社区“大党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集相关单位召开会议,集中商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活动开展、治安维稳等工作。
日前,市某单位家属楼全体居民给社区“大党委”送来了感谢信。该家属楼前是一条无名小路,由于归属不明,长期无人管护,垃圾遍地、拥堵不堪,群众颇有微词。在一次联席会议上,这个问题被摆上台面。很快,周边单位积极行动,小路旧貌换新颜。
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是社区“大党委”提升服务的关键。在行署路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统计表上,每个单位有什么资源、可提供哪些服务等事项都清晰可见。
让王梅柯感受最深的是,去年社区新春文艺会演就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市职工活动中心免费提供场地设备,辖区单位合力选送节目、赞助费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今年以来,驻辖区的市司法局、区农信社、小白兔牙科门诊部等单位,相继开展法律宣传、金融讲座、义诊等活动,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互动双向互动借力共赢
市职工活动中心作为社区“大党委”的成员单位,在共驻共建中也受益匪浅。“以前,我们与社区来往不多。如今,通过共驻共建,单位在社区更有存在感,开展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市职工活动中心主任、兼任行署路社区“大党委”组织委员的王辉说,他们为社区活动提供便利,社区也为单位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政务环境和周边环境不断优化。
“‘大党委’这个平台,打破了原来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的组织壁垒,把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相对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的党建共同体。”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社区与辖区单位休戚与共。如今,在“大党委”制度下,驻区单位变“漠不关心不愿做”为“热情参与积极做”,变“碍于情面帮着做”为“树立形象主动做”,变“个别参加”为“广泛参与”,变“各自为战”为“共同奋战”,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的机制也让社区为民服务的主题更加鲜明。(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