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宏大蓝图在河洛大地铺展开来,既望得到“城里的月光”,也看得见“希望的田野”。
一个宏大蓝图在河洛大地铺展开来,既望得到“城里的月光”,也看得见“希望的田野”。
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今天的中国已成共识。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隔、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到城乡一体四个阶段: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在“围城”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不难得出结论: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今日之中国,少数大城市在不断扩张中长成巨人,相比之下,不少中小城镇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地区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区域发展不平衡强化着“人往高处走”的磁场,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更像是一个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岔路口。这,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缩影。
洛阳亦如是。
2013年,我市城镇化率为49%,而大部分县不到30%。城镇化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慢且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全市还有54.6万农村贫困人口,已经成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
马克思曾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处理好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今日之中国,已经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释放城镇化的“乘数效应”,迫切需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突破”,迫切需要从“二元状态”向“一元状态”过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洛阳亦如是。
城乡一体化,核心在“人”。
城乡一体化,不是把城市和乡村建成一个模样,不是将城市无限制地向农村地区延伸,不是把城市落后的产业淘汰到乡村,不是让所有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不是简单地推农民上楼就了事。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乡”到“城”的根本转变,是让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水准”的生活品质。
一句话,城乡一体化是“人”的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不把“人”落下、不让“人”掉队,当然可以有多种探索路径。来自洛阳的顶层设计,凸显出这样的战略考量:决不能走老路,而要走出一条“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新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以“人”为本,优化城镇布局。
要突出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山川水系的自然融合作用、区域文化的纽带联结作用,积极推动县级城市提质扩容,重点建设县城,使县城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要兼顾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壮大,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龙头、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按照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加快推进洛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以“人”为本,有序转移人口。
要按照“一基本两牵动”的工作思路,坚持宜业与宜居并重,统筹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以增加就业带动人口转移,以城市功能提升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户籍、社保等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并找到归属感。
以“人”为本,建设美丽乡村。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让广大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同质的社会服务;要以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中为路径,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分期分批的原则,高标准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新农村;要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实行精准扶贫,同时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拓宽就业门路、加快致富步伐,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城乡一体化。填平城乡之间的鸿沟,洛阳的发展就将抵达一个全新的境界!(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