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滋养了历朝古都文明,流淌出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一路奔腾在中原大地上,在尽头与黄河交汇,共同滋养碰撞出中华文明的根脉。
关门内外数涟漪
乡间随处可见的汉代石刻造像
谷雨时节,大地芳菲。我们来到古都洛阳,驱车访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寻到了中国“僧院”泛称为“寺”的缘由;泛舟注目龙门石窟全貌,动人心扉的是被注目,卢舍那大佛那阅尽历史风雨的肃穆目光涤人心肺。
每天,洛阳市民的生活从一碗汤开始,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通气畅神,喝出生活底气,人生快意。始于唐朝的洛阳水席,因为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还因为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水席被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千余年来,洛阳城未绝水席飘香,与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洛阳的过往是五彩缤纷的。产于唐朝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被称为“唐三彩”。因为洛阳是唐三彩最早、最多的出土地区,因此又得名“洛阳唐三彩”。繁杂的制作工艺也在洛阳得以再续,如今,有着“东方艺术瑰宝”美誉的唐三彩已有了更多更新的佳作。
寻着田野的天籁之音,我们似乎听到这般声响。以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作为伴唱乐器的琴音,在洛阳称“琴书”,流传至清末民初,演绎出新的表演形式: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终以成名“洛阳大鼓”,古韵新词不绝于耳。
进出洛阳体味洛河的所观所闻,仿佛触及了非同一般的水与城的交融共生。高铁龙门站,是我们寻访洛阳的进门,也是我们离别洛河的出门。何谓门内门外?一如汉时函谷关一般,此时关内,彼时关外,全在一个时势大限。踏泥丸,走驿道,我们边看边拍,新安县文物管理局丁会生副局长告知,汉函谷关遗址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真可谓历史自有推陈出新。告别洛阳,如果这也算得上是一次跳龙门的话,那么,我们愿以一位登高者所语与大家一起期待:晴日里你能看多远就是多远,雾天里你能想多远就是多远。(崔志坚 马列)
洛水流出的五个“一”
一个牡丹画村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农民画牡丹,现已有700多人专门从事牡丹画的创作。
一部石刻唐史
千唐志斋有2000多块唐代墓志,这是国民党将军张钫为其收藏而建。这些墓志占全国出土唐志总量的40%,可以说是一座唐人的档案馆,一部唐代人自己留下的史料。
一方澄泥砚
澄泥砚制作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原料采集在河的旋涡之处;过滤、检测、雕刻成型,为了不伤及物件,只能用竹刀;然后放入炉中烧制,窑变成黑、黄、赭等不同颜色……成砚之后叩之如钟、宿墨不腐。
一碗牛肉汤
“早晚喝汤”是洛阳人的习惯。对洛阳人来说,晨间一碗热气蒸腾的牛肉汤,就代表了古都的惬意生活。
一碗浆面条
浆面条是洛阳民间的传统面食,也叫“浆饭”,其独特的酸味深受洛阳人钟爱。在洛阳有“浆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的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