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言语不多,戴着眼镜,身着蓝色工作服,干活时戴着一副大手套……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的焊接车间初见王涛时,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博士。
工作中的王涛
个子不高、言语不多,戴着眼镜,身着蓝色工作服,干活时戴着一副大手套……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的焊接车间初见王涛时,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博士。
31岁的王涛是该所第一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拥有十余项国家专利,但他也是名扎根车间的普通工人。
1、抛开光环忙碌在车间
2012年10月,刚参加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毕业典礼,王涛就第一时间赶到单位报到。
上学期间已拥有十余项国家专利、头顶博士光环的王涛没有一丝傲气,主动要求下车间、深入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焊接车间里噪声大、粉尘多,焊接弧光对身体有害,王涛从不叫苦叫累,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很快,他熟练掌握了打磨抛光、锯床切割、火焰下料及各种电焊机的操作。
在王涛的同事徐嘉隆看来,王涛一半时间在车间,一半时间在实验室。就连双休日,王涛也来单位加班,从不觉得闷。“每次工作起来,他都像充了电一样,不知疲倦。”徐嘉隆说。
“博士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工人们会教给你更多宝贵经验。”王涛说。
由于科研能力突出,参加工作不满一年,王涛就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均被EI(国际工程领域索引)收录,还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是单位的“科研新星”。
2、拼命三郎青春献科研
在现实工作中,对于一些结构复杂或包含大型工件的项目,通常实验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如采用数值模拟技术,不但可缩短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指导科研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实验。
2013年年初,所里的某重点项目遭遇难题,王涛临危受命,被紧急调入该项目组,承担数值模拟工作。
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为保证项目进度,王涛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睡在办公室。在项目最关键的阶段,他同时操纵3台电脑进行运算,自己则在旁边盯着电脑“陪算”,时刻修正计算结果,好几天都没合眼。
3个月后,任务圆满完成。王涛连续高烧一周。实验论证表明,王涛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王涛有激情、有干劲儿,他掌握的数值模拟技术很成熟,为今后一些大型项目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明林对爱徒既心疼又赞赏地说,“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能吃苦能战斗,把青春奉献给科研,王涛不简单。”
3、男儿有泪忠孝难两全
王涛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大学期间他一直勤工俭学。参加工作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工作,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安享晚年。
2013年6月,王涛的母亲突感不适,经查已是肺癌晚期。此时,恰逢所里某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进入关键期,作为项目骨干,王涛强忍悲痛,谢绝单位领导特批的假期,坚持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才赶火车回家照顾母亲。
5个月后,母亲病逝,王涛请假回家料理完后事,便立即返回单位,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工作。为弥补回家奔丧期间落下的工作,他吃住都在办公室。当该项目最终顺利通过答辩,成功立项那一刻,王涛不禁泪流满面。
如今,每每想起母亲的离世,王涛心中充满遗憾,但他无怨无悔。他说:“我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这些都是我该做的。”
王涛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2013年,他被评为七二五所“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记者 王晓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