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清雾霾之害,才利于形成治理共识,才能让更多人有所警觉。
只有认清雾霾之害,才利于形成治理共识,才能让更多人有所警觉。
昨日,洛阳大“雾”迷城,市气象台下午也发布了霾黄色预警信号。
在雾霾蔽日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城市里,对“雾霾”一词的认识,不该再停留在“天气”上。
今年年初,北京被厚重的雾霾所笼罩,空气质量指数和PM2.5密度纷纷“爆表”,事后记者采访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对方回答: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雾霾天和肺癌具有因果联系,但三四十年前就有初步研究发现,重污染地区肺癌的发病率是相对高的,而且被污染的空气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质。
相比之下,世界卫生组织讲得很明确:空气中的悬浮物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原因。在这方面,重污染城市的人口死亡率要比干净城市高15%到20%。
究竟事实如何,没有确定说法,我们至今不得而知。但对百姓来说,“江苏8岁女童患肺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雾霾危害甚至比非典更可怕”等新闻,还是令人焦虑不安。
再过半个月,分布于市区的7个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将发布PM2.5监测信息。如果说,此前公众对PM2.5的争议主要停留在知情权的诉求上,那么,眼下“抗霾食品”甚至“抗霾体操”的流行,充分说明了大家对雾霾是否会给健康带来危害非常担心。
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这漫天雾霾的主要成分究竟是哪些物质?万一这雾霾的害处着实较大,职能部门该为公众的健康做些什么?面对这雾霾,“超标”“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等不便于理解的表述,仍然比较“粗放”的预警信息、应急措施,难以让人安心,也难以对人的生活形成有效指导。毕竟,“尽量待在室内”的认识和“抓紧买口罩”的自救措施,总是显得那么无奈。
让每个人都充分认识雾霾之害,唤醒的是全民参与治霾的群体自觉意识。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有了足够的信息,才能指望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只有认清雾霾之害,才利于形成治理共识,才能让更多人有所警觉——就在昨天,洛浦公园不是还有人晨练,不少学校不是仍在上户外体育课,街上的行人不是仍没有几个戴口罩的?(洛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