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即山洞,是佛教建筑形式。印度夏季漫长,十分炎热,山洞适宜修行,因此石窟盛行。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狂热,其在代京(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伊阙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存窟龛2345处,造像10万余尊,北魏作品占其总数的30%,仅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即用工80万之多,可见工程之浩大。
石窟即山洞,是佛教建筑形式。印度夏季漫长,十分炎热,山洞适宜修行,因此石窟盛行。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狂热,其在代京(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伊阙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存窟龛2345处,造像10万余尊,北魏作品占其总数的30%,仅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即用工80万之多,可见工程之浩大。
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等。
古阳洞开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群中最早开凿的石窟,它不仅在时间上被称作“第一窟”,而且雕刻内容最为丰富,造像铭文留存最多,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占了龙门石窟的多项第一。古阳洞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6.1米,面相长圆,略带微笑,据说有孝文帝之“丽迹”(北魏名将杨大眼造像记碑中有“路径石窟,览先皇之明踪,睹盛圣之丽迹”句)。古阳洞南北两壁上,并列有序地雕凿三列佛龛,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琳琅满目,精美华丽。这些佛龛均为北魏皇室贵族发愿建造,为孝文帝作功德。石壁还刻有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浮雕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众多佛龛造像记碑是古阳洞的精华。这些记碑主要记录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和造像缘由等,而书写和雕刻的文字是魏碑体。魏碑体最为国人青睐的是“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
宾阳洞因洞有三窟,又称宾阳三洞,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宾阳中洞和南洞是北魏宣武帝分别为亡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追福而建,宾阳北洞是为宣武帝而建。三洞先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但只完成了中洞。中洞雕作华美,富丽堂皇,洞内11尊大佛雄健朴实,洞顶中部藻井为重瓣莲花,四周有8个伎乐天(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和2个供养天人,供养天人也叫飞天,她们天衣飞动,裙带当风,弹琴鼓乐,弦歌之声仿佛响彻佛国。
宾阳中洞的浮雕颇具特色。它们分为四层:一、二层为佛传故事,其中有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表述了“生死轮回”的佛教教义;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雕刻了当年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的盛大仪式,可惜1935年被人盗去,现收藏于美国;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它们是狮、龙、象、鸟、山、河、树、火、风、珠等,各持法器,十分奇妙。
莲花洞因窟顶雕刻一朵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这朵莲花直径3米多,满是莲籽的莲蓬和周围叠压的莲花瓣,立体感强,十分逼真。外沿是金银花花纹图案,使整个窟顶成了佛国的风荷莲池。在莲化的周围还镌刻着6身飞天,她们细腰长裙,姿态婀娜,或持乐器,或捧果盘,朝着洞中主佛释迦牟尼飞翔,似有音乐般旋律,又有行云流水般动感。
释迦牟尼是立像,在龙门石窟中,请佛祖站立,独有莲花洞这一尊。佛祖站立这一形象在佛教中被称为“教化”或“劝化”,“教人化恶而为善也”,同时,又含有“乞食”之意。
主佛两侧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其中迦叶手持锡杖,一副艰苦跋涉的苦行僧形象。释迦牟尼和弟子为弘扬佛法,率先垂范,风尘仆仆,当为所有僧尼楷模。
药方洞因洞内有我国最早的石刻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济世惠民,因此,该洞被誉为“佛教慈善医院”。据统计,药方洞共刻药方140个,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等40科疾病,这些药方药源丰富易找,药价低廉,简单实用,因而弥足珍贵。公元10世纪末,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编著《医心方》一书,收录此洞药方达95方,书中称为“龙门方”。
北魏在龙门开凿的窟龛还有火烧洞、皇甫公窟、普泰洞、魏字洞、弥勒洞、六狮洞等。火烧洞因洞楣的火焰纹浮雕逼真,远远望去像是熊熊烈焰从洞中喷出而得名。火烧洞最值观赏的就是火滔纹,火滔纹外为流云和莲花,有2人乘游龙飞升,传说是佛教中“天龙八部”里的“天众”鸠摩罗天和摩醯(xī)首罗天两尊天神。皇甫公窟为北魏太尉皇甫度的功德窟,他位居三公之首,财富如山,此窟富丽堂皇,大佛、菩萨、弟子、罗汉、飞天、莲花、大鹏金翅鸟、菩提树等应有尽有,最为珍贵的当数两幅浮雕“礼佛图”,一是窟主皇甫度夫妇的礼佛图,二是太后、皇帝礼佛图。特别是后图反映孝明帝时期的宫廷生活,具有极高史料、艺术价值。(徐晓帆 司一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