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公元187年—公元226年),字子桓,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0年至公元226年在位,谥为文皇帝。他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合称“三曹”,对当时的文学影响较大,著有《魏文帝集》。
曹丕有文才,博古通今。父曹操在东汉末年诸雄中异军突起,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丞相。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为魏王,立次子曹丕为世子。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为丞相。当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建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将国都由许昌迁到洛阳。
曹丕称帝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首先,他设立中书省,任用士人代替宦官,将原来由尚书郎担任起草文书之务交由中书省办理。其次,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郡设中正,由各郡根据家世、品德、才能推荐人才,作为吏部任人之依据。再次,他规定后宫不得干政,外戚也不能居于要职,防止外戚干政,并严格监控藩王宗亲,以防威胁帝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曹魏统治。
鉴于东汉末年汉代诸帝陵被董卓盗掘的教训,曹丕对丧葬制度进行改革。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曹丕作《终制》,规定:“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也就是尽量不在地面上留下标志,防止后世盗掘。
这是中国丧葬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魏书》记载,曹丕以首阳山东为寿陵。根据《水经注》《洛阳县志》记载,近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考古调查,认为曹丕寿陵应在今偃师首阳山火车站一带。
曹丕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曾写下《燕歌行》等著名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在文学诗作上的风格,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资料提供: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